子承父业 新领域的蓬勃发展
阿瑟·奥克斯·索尔兹伯格
作为阿瑟·海斯·索尔兹伯格的独生子,阿瑟·奥克斯·索尔兹伯格在执掌大权前,一度被外人评价为“无所事事的王子”。由于幼时的淘气与木讷,他被家人昵成“庞奇”(punch,动作笨拙的意思)。流传在当时民间的一个笑话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种轻视:在任驻巴黎记者时的一个周末,庞奇去观看赛车比赛,一辆赛车冲入观众席,酿成83人死亡的惨剧。然而庞奇却既未自己写作新闻,也未派人采访。自身的木讷,加上父亲头顶的光环,令庞奇这位法定继承人迟迟未获权力,笼罩在父辈阴影之下,一直忍受被轻视之苦。
1961年,阿瑟·海斯突然中风,但这一变故并没有直接将庞奇推向权力巅峰—他的姐夫崔佛士被任命接掌发行人职位,庞奇则充当无所事事的副董事长。《纽约时报》的员工看着这位天性诙谐的“王子”在大楼里转悠,热心地叫人修理通风管道。1963年,在长达114天的纽约报业大罢工后,心力交瘁的崔佛士心脏病突发致死。这个意外,使得37岁的庞奇终于执掌这一报业帝国。
很快,庞奇就用实际行动,粉碎了舆论对他的不信任感。从1963年肯尼迪的遇刺到1992年克林顿的上台,他将《纽约时报》带出纽约市,在保留《纽约时报》的严肃性之余,将新闻报道的范围扩张至他的外祖父奥克斯无法想象的界限。上世纪70年代,正是电视新闻业开始繁荣之际。庞奇意识到,不管《纽约时报》怎样投入人力与财力,在即时新闻的报道上还是会输给CBS、NBC及后来CNN这样的电视台。《纽约时报》除了加强传统的深度新闻报道及客观评论外,必须探索那些电视新闻无法展现的领域。于是,他与当时的总编尝试,开始推出生活、风尚、科学之类的每日增刊,在保持国际新闻与硬性报道的同时,《纽约时报》开始尝试将自己转变成更加杂志化的报纸。《纽约时报》的精英读者们除了关心国会议题与智利政变,他们也同样会对如何享受高品质生活兴致盎然—例如,关心室内的新款小方块地毯。
一个家族办报长达一百年的例子很少。一般的家族企业延续到第二代已属罕见,延续到第三代的则更少。在几乎所有始于1896年的报业家族中,有的卖掉了自己的报纸,有的将日常管理交给了别人,还有的眼看着家族的报纸销声匿迹了。作为《纽约时报》的第四代发行人,庞奇励精图治,选拔麦森、罗森索等优秀编辑、经营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多元化经营。庞奇在任30年,时报走出了濒临崩溃的困境,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63年《纽约时报》的总收入为1亿美元,到1991年,总公司的收入已达17亿美元,在这一过程中,《纽约时报》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经营向市场式经营的转型。
除了担任纽约时报公司的主席兼CEO,庞奇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OMA)董事会的董事。童年时代,他就常常前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花数小时乃至更长时间,痴迷于那些刻有各种盾形纹章的展品,即使在长大之后,每当看到这些收藏品时,他依然兴奋不已。
今日《纽约时报》的形态,正是在庞奇时代一手奠定的。它拥有在1986年“挑战者”号遇难时撤掉10版广告用以刊登相关报道的新闻直觉,也对于纽约富人区今夏装修的细节了如指掌。也正是在庞奇时期,《纽约时报》奠定了在突发新闻、国际局势与政治报道方面不可撼动的声誉。在政治已经失去中心位置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庞奇把《纽约时报》变成一份在各个领域都表现杰出的报纸。《纽约时报》引以为傲的不仅是其数量最为庞大的驻外记者,更是其独到的新闻处理技巧—不论突发新闻,还是软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