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为英女王朗诵剧本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90〜1600年,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以历史剧、喜剧和诗歌为主;第二阶段是1601〜1607年,以创作悲剧为主;第三阶段是1608〜1613年,创作倾向转为悲喜剧或传奇剧。
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第一阶段的作品包括9部历史剧、10部喜剧、3部悲剧以及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乐观主义、人文主义的情绪,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历史剧主要谴责封建暴君,褒扬开明君主,其中《亨利四世》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历史剧。喜剧主要歌颂仁爱、友谊和美好爱情,《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代表了莎士比亚纯喜剧成就的顶峰,《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而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则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考。这一时期的悲剧也不像后来的四大悲剧那样显得沉重阴郁,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浪漫爱情的热忱向往之中,虽然最后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剧中出现的大量抒情意象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
莎士比亚与同伴共同创立的环球剧场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第二阶段的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分量都显得很重。这期间的作品包括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均创作于这一时期,很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的这些伟大的悲剧作品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代表作中的代表作,剧本写于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间,讲述的是关于谋朝篡位和王子复仇的故事。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可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角色中被谈论最多的一个,以至于形成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剧场中,哈姆雷特是在西方各国扮演最多的角色之一。电影问世后,《哈姆雷特》也被反复搬上大银幕,其中,英国演员劳伦斯·奥利弗自编自导自演的、于1948年公映的影片《王子复仇记》是众多电影版本中最著名的,曾经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和第2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也是第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非美国电影。
《奥赛罗》表现了爱情与嫉妒、轻信与背信的主题,《李尔王》描写的是刚愎自用的君主不察善恶不分真假所造成的悲剧,《麦克白》则通过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批判了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的腐蚀毒害作用。此外,《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被视为莎士比亚的“第五大悲剧”,诗人艾略特认为这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悲剧。故事讲述的是罗马大将安东尼与“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这对英雄与美人的爱情故事,这段故事历时十年,地跨欧亚非,最后两人因失败殉情而死。
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第三阶段主要有四部作品:《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以及与人合作的《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这四部作品的风格处于第一阶段的喜剧与第二阶段的悲剧之间,既比喜剧严肃,又没有悲剧那么阴郁压抑。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一般认为这些诗作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是为了一位私人读者而创作的,献词中称一位“W.H.先生”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但究竟谁是“W.H.先生”先生,后世的研究者们至今也未能搞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对爱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同时具有极高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是十四行诗中一座空前绝后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