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权力巅峰的女首相
1970年6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得以重新上台执政。撒切尔夫人进入内阁,被首相希斯任命为教育和科学大臣,并担任枢密顾问官。但好景不长,四年之后,保守党遭遇挫折,希斯内阁下台,撒切尔夫人再度离开政府回到下议院。
爱德华·希斯在落选首相后,仍旧出任保守党党魁一职。1974年底,倍感压力的希斯宣布修改党规,举行党魁选举。保守党的后座议员一直对希斯不满,其代表艾瑞·尼夫决意物色一位有份量的人选挑战希斯,最后他找到了撒切尔夫人,遂揭开了党魁选举的序幕。第一轮选举结果在1975年2月4日公布,撒切尔夫人以130票对119票击败希斯。第一轮选举落败后,希斯决定退出选举,由威廉·怀特劳出选。仅仅一星期后,撒切尔夫人以146票击败怀特劳的79票,从而正式接替希斯,成为保守党首位女性党魁,也是英国政党史上的第一位女领导人。
不得不说的是,撒切尔夫人能够当选党魁,有一定的侥幸因素。毕竟,撒切尔夫人和希斯不同,她没有多少经验—作为部长,她在一个并不重要的部:社会、家庭、教育部。而且她在伦敦以外的党内圈子里并不出名,在经济和外交领域也乏善可陈。她之所以能当选,用后来在撒切尔内阁先后担任财政部长和外交部长的杰弗里·豪的话说:“谁都不相信一个女人能够获胜。在某种程度上她的性别却成了秘密武器,她赢了,因为没人把她当回事。”但不管怎么样,撒切尔夫人赢了,“铁娘子”时代即将到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英国经济低迷,通胀率高企,失业率持续上升,国债数字巨大。撒切尔夫人一边公开谴责工会发动的冬季罢工造成了混乱,一边在她充满激情的演讲中承诺,要团结国家并医治这个“分裂的民族”的创伤。
1979年3月,工党首相詹姆斯·卡拉汉宣布解散议会并举行大选。此时,早已经过精心准备的保守党在撒切尔夫人的领导下有备而来志在必得。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在大选中以巨大优势获胜,玛格丽特·撒切尔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5月4日,撒切尔夫人作为新当选的首相和丈夫搬进唐宁街10号这座传统的英国政府首脑的官邸。
上台之初,英国朝野对撒切尔夫人大都抱持怀疑态度,怀疑她能否胜任这一职位。撒切尔夫人绝对不愿意被看作只是一个女人。很快地,她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她主政期间,经济和社会的巨变成为保守党的一场革命,推动这场革命需要无比的勇气、坚持和残酷。她采取的政策被人称为“撒切尔主义”,主要内容包括四项:一是减少对经济活动的政府管制,并且使无数国有企业私有化;二是在财政上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实行财政紧缩;三是削减、控制与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四是打击工会力量,使其彻底失去了左右政局的能量。
撒切尔主义的推行,使得英国经济最终走出了长期“滞胀”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其年实际增长率达3%以上,是当时仅次于日本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1983年6月,保守党再次在大选中获胜,她连任首相。1987年6月,撒切尔夫人赢得了她的第三个任期,成为自19世纪初利物浦勋爵连任三届后又一位三连任的英国首相。
虽然撒切尔夫人成功带领英国走出经济困境,但“撒切尔主义”的实行,也给英国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分裂。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财政紧缩与产业转型对英国的传统产业如煤矿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反对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立场也使保守党内部出现分裂。1990年11月20日,保守党举行了对首相和该党新党魁的投票,结果撒切尔夫人只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事后,她征询了所有内阁成员的意见,当得知大多数人都不愿再站在她一边后,当天夜里,她起草了辞职声明。1990年11月22日清晨,撒切尔夫人宣布辞任首相和党魁,退为下院后座议员。
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终身贵族(撒切尔女爵)并进入上院,1991年她创建“玛格丽特·撒切尔基金会”并出任主席。由于近年来健康状况不佳,撒切尔夫人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时间越来越少。英国人对这位已86岁高龄的前首相爱恨交加,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对她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在女性心中—她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而且可以完成男人无法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