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源自放弃
张军自12岁考进上海戏曲学校昆剧表演班,他经历了埋怨昆曲、恨昆曲再到爱昆曲的过程。在埋怨昆曲的阶段,他甚至玩起了流行乐,和朋友组建了HipHop组合并名噪一时,引来一家日本唱片公司准备和他们签约。就在这时,他遇到在全本《牡丹亭》中出演柳梦梅的机会。
人往往在抉择的刹那,发觉并认清自己。“当年一起学戏的八个小生,当时只剩下两个。我想唱歌跳舞多我一个不多,但昆曲小生,少我一个也许就少了。所以,我还是唱戏吧。”这是张军第一次为了昆曲放弃机会。如果说以上例子张军放弃得还不够大,那么2009年的9月29日的决定,足可以被称之为“破釜沉舟”。
张军:昆曲艺术 给过去一个未来
“许多人都问我,年纪轻轻已经做到了副团的位置,一瞬间放弃所有后不后悔?这个问题,我回答了太多次,但正是每次的回答,让我愈加坚定了当年做这个决定的信念。”张军告诉记者,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做某个重大决定时,并不会意气用事,而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后果,离开上海昆剧团(以下简称“上昆”)的决定亦是如此。“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在体制内,一名戏剧演员该拿到的奖项我基本已经都拿到了,顺其自然地,团领导就给了我接触管理工作的机会。我做上昆副团长两年半,这两年半是我人生的一个特别经历。”张军说。接触到了管理层面,使他有机会俯视昆曲艺术。对于如何创作?创作怎样的作品?对这样的问题他有着越来越多的思考。“想自己做些什么的想法越来越执拗地出现在脑海,挥之不去。”张军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不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官职、权力不是我要的。”张军说,“一个艺术家沿着自己想要的方向,有独立的思考、承担,才是我心所向,但当时的环境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除了内因,张军在做出决定时,还考虑到了外因。“目前,中国的文化体制多元化发展的改革号召力已经很强大。在做副团长的时候我就曾经思考过,上海这一代年轻力壮的昆曲从业人员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寻求的路径。现在的中国,已经允许像昆曲这样的艰难艺术尝试多元化发展,已经到了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只能靠国家来供给’的模式。”张军说。
张军:昆曲艺术 给过去一个未来
其实,使张军坚定“创新求变”理念的还有一个插曲,就是义演。90年代的上海,人们对艺术并不是热衷。当时上昆组织大家去各大高校进行昆曲义演,但很多学校对此并不感兴趣,许多义演都从刚开始观众满员到最后台下无人,昆曲市场甚为潦倒。1998年12月19日,对于张军来讲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因为上昆好不容易得到了上海同济接受义演的邀请,张军对此十分重视,特意做了一个义演策划案。“这是个创新的策划案,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昆曲与观众有关。”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军激动依然,“当时我用了很长的时间,与台下的学生们互动,告诉他们什么是生末净旦丑。在演出结束后,我们还把海报扔到台下去,观众们都争先抢着、好多学生甚至还跑到后台来找我们签名⋯⋯这些,都是以前昆曲义演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张军说:“那一天,从刚开场的300多人到结束时的2500多人,场面让我感到震惊。从那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昆曲、自己以及未来的路。”
从那之后,张军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义演之路,至今他已经坚持了13年,每年都会在各大城市的各大高校进行义演。“你可以墨守陈规,也可以破釜沉舟杀出一条血路。”这就是张军在19日那晚后对昆曲未来之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