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玻璃帝国的传奇史
就像是《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了点化唐三藏西天取经,下凡变成一个老僧与之偶遇,这次机缘成就了一场传奇的开始。
如果按照这种观点,1984年在武夷山开车的某位司机,也充当着点化传奇的角色。这一年曹德旺去武夷山玩,给妈妈买了根拐杖,抡起来往肩上扛的时候,开日本车的司机训他:“你小心点,不要把我的玻璃碰碎了,几千块钱一片呢。”此时的曹德旺承包了家年年亏损的异型玻璃厂,专门生产水表玻璃,当年就赚了20多万元。曹德旺算是行家,他觉得一块汽车玻璃最多是50到100块钱,怎么能值几千块呢?他就去调研,发现确是这个价。
血气方刚加上生意头脑的曹德旺决定进入汽车玻璃领域,后来他将这个决心描述为“为中国人造一片自己的玻璃”。
早期的福耀外景
1985年,曹德旺转战汽车维修玻璃, “当时是通过购买上海耀华玻璃厂的旧设备图纸,完成设备安装和投产的。”此后不久,在汽车维修市场上,曹德旺用自己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代替了日本的进口汽车玻璃,尽管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很落后,产品只能进入汽车维修领域,工厂当年还是盈利70万元,赚到人生第一桶金70万。
1987年,曹德旺联合其他股东集资627万元,在高山异形玻璃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外合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尔后,福耀玻璃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从只能生产十多种规格产品的小厂,发展到能生产1万多种规格产品的大公司,结束了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如今福耀成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汽车玻璃生产企业。
曹德旺认为这是他这一生第一次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年后,当我们谈论起曹德旺的汽车玻璃帝国的发家史中,会发现有人认为曹德旺从1986年开始到1988年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起点,媒体回溯探查时,曾经开玩笑评价曹德旺当时,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钞票。当时日本人在中国出售汽车玻璃的价格一片要几千元,而曹德旺的玻璃只有日本人几分之一。国内的劳动力价格便宜,曹德旺刚做的时候,一块挡风玻璃成本大约100元人民币就够了,却可以卖到1500至2000元。不过,曹德旺认为自己卖了一个很合理的价格,只卖了日本汽车玻璃价格的1/10,而且用自己生产的玻璃替代进口,还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曹德旺用自己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替代了日本的汽车玻璃,从此中国高档汽车玻璃不用再到日本或者其他国家去进口,也赚下了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