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曹家有多年经商的经历,在当时整个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曹德旺冒着投机倒把的危险,16岁他开始帮父亲倒烟丝,20岁改做水果生意,1968年结婚时,曹德旺才第一次穿上袜子。不过结婚时借了几百块钱,为了还钱,他先去打工,打工实在太辛苦,又去专卖木耳,木耳长成了政府不收购,他千里迢迢带着木耳去卖,第一次赚了一百多块钱,曹德旺计算了一下两地的木耳差价,第二次一下子赚了两百多块,第三次他把所有本钱都投了进去准备大赚一把,结果早晨三点多到了江西鹰潭,就连人带货扣住了,好在对方没说死,让他回去开一张集体证明回来。证明开不出来,债主上门追债,为了还债,曹德旺把老婆的嫁妆全部卖掉,把老婆孩子送回丈母娘那里,自己去附近的水库做苦力活,然而没做几天,工地着火,曹德旺发现附近的修理所也烧了,于是他搬了两捆稻草围了个棚子, 用包装纸写了个“高山修理所”的牌子,帮在工地上干活的人修板车。
现在的曹德旺
“我28天没刷牙没睡觉没洗澡没理发没吃饭,28天,压根不像一个人,黑得像木炭一样 ,就这个样子干了28天之后我被工地找到叫我不要干了。原来工地发补助,一共179个人,只有178个人领了,还有一个人是谁呢?指挥部派人找到我。当时我头发长长的,身上臭得不得了。回到指挥部,营长问我,你为什么来这里做工?我说欠了人家的钱。”营长把工地上留下的粗布、大米、红薯统统送给曹德旺了,他卖了一千多块钱;还给曹德旺开了证明,到鹰潭拿回了卖白木耳的钱,一千多块。这是曹德旺人生的第一桶金。
与曹德旺一样出生于1949年前后的中国男人们,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人命运无法选择,甚至随波逐流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曹德旺则成为了这其中难得清醒的人物之一,或许是少年时期的贫困让他的信念很简单,那就是活下去:他所想的只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我所有的动力都来源于过好日子的美好愿望。”然而当他完成了这一目标之后,却发现,命运早已赠与了另外一条更为广阔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