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后,谭盾被下放到长沙望城县农村插队,不仅没有隔断谭盾与音乐的接触,还让他对艺术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开拓了另类的艺术视野。他喜欢笑看那些苦日子:“我觉得那时的自己无忧无虑,充满了童真和浪漫。那时的生活成为了我创作音乐的底气。除了每天种西瓜偷西瓜吃,空闲时经常听当地农民唱一些古怪的调子,然后把它们记下来。晚上点着火把和农民学当地的鬼戏。那时我就很喜欢戏剧,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作品一直和戏剧有关的原因。与其说我当了两年农民,不如说我那两年在一个无忧无虑原生态的集中营中被迫与土地对话、每天数着头顶飘过的云彩、点着火把和农民学鬼戏。”
谭盾:创造音乐的未来感
成名后,有人说谭盾的音乐作品总喜欢舞神弄鬼,带着神秘虚幻色彩。不可否认他成功地用艺术的手段诠释了自己不可复制的人生,成就的是一种极度忠于自我的音乐风格。而在另一个角度看来,他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赋予艺术冲击力,也在为音乐创作开启一个全新的方向。谭盾下乡这两年收来的民间音乐素材,为他日后为“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写的《鬼戏》引起社会广泛轰动埋下了线索。
天赋纵是天成美玉佩,不经雕琢也难体现出其连城价值,何况谭盾只是一名来自小县城的名不见经传的农民音乐家。1978年是谭盾音乐人生与新中国同步转折的一个重要支点。文革后全国恢复高考第一年,他带着仅有的三根弦破旧小提琴走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考场,一问不知莫扎特,再问不知贝多芬,而他的看家本领正是创造奇迹以让自己发光发亮,凭一曲自创的家乡小调被教授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创作型人才而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8班,师从赵行道、黎音海,从中国最普通的农民群体跃进在当时受社会仰视的天之骄子之列。
谭盾先生
在大学里,他又凭着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成为骄子中的才子。22岁时,谭盾第一创作交响乐,以屈原的作品《离骚》为灵感并融入了鼓、萧等前卫的音响和技术,尽管一度被视为叛逆之举,却因让人耳目一新而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从此被媒体冠以“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等称谓,然而这并不足以满足他的创作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