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变人生轨迹
1974年,在红山红水红土地呆了5年的陈凯歌,仿佛长成了一棵树,可以郁郁寡欢,可以 英姿茁壮,但他对现实无能为力。然而他1米86的高大身材竟然让他抓住了命运赠与的机会,解放军来知青农场挑知青入伍的时候,英气十足的陈凯歌被挑中,这 意味着他不必继续遭受亚热带的瘴气,能躲开引起皮肤溃烂化脓的蚊虫叮咬,还可以享受军人配给。回到北京后,他以身高的优势顺利考进了人人羡慕的篮球队。直 到1976年,返城知青陈凯歌在北京电影洗印厂当了工人。
如今的陈凯歌已是享誉国际的著名导演,日后很多媒体回顾他的成长史时,都把1978年当 做陈凯歌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78年,陈凯歌参加了“文革”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的招生考试。很多人以为对于他来讲,电影应该是耳濡目染手到擒 来的,他生来就目标明确地要走电影这条路。但实际上,只因为导演系不用考数理化。1977年,他已经落榜过一次了,当时他第一个报考的学校是北京大学。 “我想考中文系,我觉得我的作文写得不错,后来报考了,发现根本门儿都没有。我一打听,人家说我的作文写得就不成,别的科目成绩还可以。”作家梦没办法实 现了,陈凯歌掂量一下自己,初中一年级的学历,一直在农村砍树、操枪,后来当兵,哪儿有功夫学习数理化呀,不能不切实际地做上北大、清华的梦。他听从朋友 的建议,发现只有电影学院不考数理化。于是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在命运的转折点面前,陈凯歌选择电影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大学梦,并没有后来传说得 那样崇高。
考电影学院之前,陈凯歌从来都没想过自己要做一名导演。父亲陈怀皑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 演,曾凭《杨门女将》和《铁弓缘》获得第一届和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还曾和崔嵬一起导演了名片《青春之歌》。不过那时陈凯歌一直觉得当导演还挺没劲 的。“记得小时候看我爸在棚里搭一泥塘,那时候他在拍电影《北大荒人》,四个钟头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我当时还在心里嘀咕,这是干嘛呢?后来自己拍 才明白,花四个钟头做准备算是短的。”
但实际上,父亲极力反对他上电影学院,认为拍电影是一件既辛苦又危险的事,不过陈凯歌的想法非常坚定,倒不是他有多热爱电影,他考虑的是一个现实问题:“我问我父亲,若我不拍电影的话,你能一辈子养活我?说到底,我们还要找一个生计。”
陈凯歌
陈凯歌考入电影学院的过程,就像是一部电影一样,起承转合,令人捏着一把汗。“我第一轮 就被刷了。记得一上来老师就问我:什么是电影节奏?虽然我不能准确回答,但也得答啊,就说了一大通。第二天就收到了来信,结果被淘汰出局了。我爸当时还劝 我:你该干嘛干嘛吧,你以为电影那么好糊弄啊!我想也对,就踏踏实实地回厂里上班去了。”
北影表演系第一任班主任钱学格回忆道,当时考试的人多得把学校的院墙都挤塌了,不得不请 来警察维持秩序。而担任考官的老师们,也深知随便一个决定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轨迹,他们相当谨慎,在初试过后决定扩大招生。陈凯歌本以为自己只能安心 去做一个洗印胶片的工人,但没想到过几天又接到了扩大招生的来信,陈凯歌进入了复试。“后来进了北京电影学院,我还问过老师,为什么头一轮就给我刷了?老 师说:我原指望你说你不懂啊,你不懂我们就能教你了,你说了那么多我还教你什么呀?”
如果说初试是跌宕起伏的,那复试就像是一部清新的艺术电影。当时,影片分析考试中放映的 是《英雄儿女》,英雄王成对着无线电“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片段感动了亿万观众。影片放映完之后,数百个考生被分别带入几个教室里,屏息专注,笔头沙沙 作响地紧张写作着。30分钟之后,有个考生迅速地交了卷,导演系的一位教师很奇怪地问他:“你答完了吗?”“我答完了。”“你不要再检查一遍?”“不用 了。”他一个人走出来,在校园里的小售货亭边买了一包便宜的香烟和几支冰棍,走到一棵大树下的阴凉里,孤零零地坐在那儿。有一个年老的教师慢慢地走过来弯 下腰,对这个考生关切地问:“你怎么啦?考得还好吗?一个人坐在这儿,有什么不舒服吗?”“不,不,我在等我的同伴陈凯歌,他还没写完!”这个学生的名字 叫田壮壮。在陈凯歌交卷后,他和等他的田壮壮一起走了。
日后他们成了同班同学,他们选择了电影,电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同样,他们在日后也 改变了中国电影。一同接受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命运选择的,还有张艺谋、顾长卫、李少红、霍建起等日后声名鹊起的导演,他们在日后改变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 格局。人们称他们为第五代,而陈凯歌,成为这其中最为亮眼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