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然后冥想
每次采访隋建国,他总强调自己是雕塑家,而非艺术家。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雕塑的语境当中,尝试各种办法在雕塑里寻找可能性。从最初的民众代言人,以“中山装”表达个人精神改造社会的传奇,到如今对时间和空间领域的自由把握,隋建国尝试了很多方式,希望用相应的雕塑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觉。这期间他作品风格变化很大,甚至有些人会认为他的多触角感悟是还在探索自己的风格,并没有达到艺术家的成熟阶段。隋建国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人活到我这个年龄,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是为了自己而做,只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就好。”可是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一个没有对生命本质深度思考的雕塑家,一个没有抛却了杂念、深悟艺术本身修为的艺术家,是不会像隋建国这样把自身的表达拿出来诠释艺术的,这样做要不会被艺术的偶然性淘汰,要不就会淹没在成千上万情感艺术家当中,失去自我。隋建国相信观念的力量,更在意材料本身的各种德行,他把雕塑作为关于空间和时间的一种学问和经验,将作为主体的人放置于其中去感受和体验,真正做到艺术与受众的完美结合。隋建国说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想事情往往先从自己开始,所以作品中的个人心理因素较重。在传统雕塑的语境中,艺术家的个人痕迹和气质在雕琢塑造的过程中形成并成为雕塑风格的一部分。个人痕迹和视觉偏差,在今天的艺术规则中原则上是有效的,因为二者被当做除了作品主题之外,鉴别艺术家个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隋建国
隋建国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天体物理学家,这份梦想虽然已经因为他选择了艺术而破灭,但事实上有关物理学当中时空的概念在隋建国的生命中并未远去,而是被他合理地运用到艺术之中,并且成为他近几年创作的主体内容。2009年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运动与张力》中,隋建国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之后的作品也一直延续着这条线索,把时空的概念不断向纵深推进。今年为参加“2011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展览而做的作品把“运动与张力”更为观念化。隋建国把2009年个展中的球从轨道中请进了笼子里,这个笼子也不是2010年做的那种栏杆似的笼子,而是全封闭的铁箱子。这样球在撞击铁箱子的时候,观众只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实际发生的。所有的一切只能靠聆听然后借由想象来完成。“这就像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我对自己生活、生存环境的感觉,总是在发生事情,但是不知道背后导致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指导这些事情的力量是谁?”隋建国这样说。
《衣钵》 高240×160×130cm 玻璃钢 1997年
运动和雕塑都是要通过视觉来完成其最后的赏析价值,可是在这件作品中,人们只能通过听觉和想象来感受运动带来的压迫,这种压力比任何形式来得都更强烈。如同生活中,人们总是被一些莫名的东西困扰着,你看不到,却能感受得到,而隋建国的新作就是要发出这种声音,禁锢来自于时空内在,只要时间和空间在,人的灵魂永远不会被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