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最高峰攀登
“对于一个立足于长远发展的企业,只有保证继任者的主人地位,真正以人为本,才有可能让联想按照自己的目标发展。”
自1984年创立联想至今,柳传志的事业征途一共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挑战,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PC行业开放,国家取消批文,很多外国品牌涌入,对孱弱的本土PC造成了很大冲击,联想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次挑战中,柳传志最大的收获是在年轻的员工里发现了自己的继任者,29岁的杨元庆。
第二次挑战是在2000年初,戴尔大力发展中国市场,它创新的业务模式给联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联想与戴尔苦斗三年,曾两度失败,直到2004年,因为创造了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双业务模式,一年后,联想取得了这场角逐的最终胜利。
第三次挑战是2005年,柳传志卸任董事局主席职务,同年,联想并购了比自己大四倍的IBM全球PC业务,希望能够在国际化征程中实现跨越。但正如此前明基收购西门子失败、宏基进军美国10年亏损10亿美元一样,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到2008年,联想财报显示,税前亏损9000万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柳传志于2009年2月重新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传授中国式商道
复出后的柳传志,带领联想在商务部的“电脑下乡”招标中拨得头筹,大举进军国内低端电脑消费市场,加上全球裁员等举措,半年后联想成功扭亏为盈。而此后的两年多时间,柳传志坦言自己在战略层面并没有过多参与,反而将重心放在了帮助杨元庆搭建和团结团队,以及建设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之上。
“战略上,一开始我也参加过两次会,后来我就再没有参加。但是有关文化推动的会,我都是自始至终参加的。到现在为止,甚至联想海外的员工都士气高涨,都挺热爱这家公司。最近我听说士气最高涨的是欧洲员工,因为这个季度成熟市场大幅度盈利,他们的奖金都比较丰厚。在欧洲的其他各家公司都风雨飘摇,而联想却能够做出如此成绩,让他们很高兴。”
事实上,如非他出面,联想集团不可能如此迅速地终结动荡,并在生死存亡之际仍将文化作为根本来抓。用联想集团非执行董事田溯宁的话来讲:“柳传志坐在那里,就是一种神话。他是可以超越语言的。”
回望自己在联想走过的每一步征程,柳传志最大的成就感在于:“第一,是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占了上风,为中国的企业提了气;第二,实现了股份制改造,把一个纯国企变成了员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第三、研究了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的规律,所以多元化进入新的领域能够获得成功。”
在中国经营企业,交接班是最显韬略的战略问题。从1994年成立微机事业部,全力支持29岁的杨元庆执掌联想PC,到2000年分拆联想集团,将两大块业务分别交给杨元庆和郭为,再到联想控股的多元化发展,让杨元庆、郭为、朱立南、赵令欢等人各自成为几大业务的掌门人,柳传志一直在为此做着精心的铺垫。
在柳传志的计划中,他要将联想打造成百年基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将联想交给与之共命运的经营班子,而不是学术背景浓厚的中科院。
2007年郭为通过管理层持股计划,拥有神州数码10.29%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最大个人股东。2011年6月,杨元庆也通过贷款的方式,从母公司联想控股处购得7.97亿股联想集团股票,其个人持股份额从0.7%增至8.7%,成为联想集团最大的个人股东。也是到此时,柳传志才真正选择放手联想集团。
“我们并不是一个家族企业,但是我希望能够像家族企业一样传承,这就是我们进行股权结构改变的原因。企业传承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保证,对于一个立足于长远发展的企业,只有保证继任者的主人地位,真正以人为本,才有可能让联想按照自己的目标发展。”
但是,柳传志留下的一个成熟的联想,并不等于一个真正成功的联想。尽管业绩处于上升期,但由于全球PC产业处于动荡期,在他引退之后,联想集团新任管理层未来仍将经受巨大考验,如柳传志所言:“以前联想越过的只是丘陵,前面才是山峰。”
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柳传志的身上有很强烈的时代烙印,比如英雄主义、集体利益至上、审时度势、踏实稳健、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等等。在他执掌联想28年帅印期间,虽屡遇险滩,却总能化险为夷,这与他的性格特征不无关系。他形容自己与华为任正非的差别在于,虽然爬的是同一座山,但任先生爬的是喜马拉雅山的北坡,陡峭险峻;而他选择的是从平缓的南坡向上,缓和迂回,虽然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都能攀上顶峰。
过去的二三十年,他率领联想,通过在电脑行业的竞争,解决了几万人的就业,在世界上树立国际地位,也算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产业报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