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那一年,《天书》在美国展出。极其东方的材料和创作思想,却出乎意料地受到了西方艺术圈的好评。在西方艺术世界的眼中,《天书》绝对属于当代,但让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的则是作品中“文字与装置”的应用,它赫然成了美国艺术世界的新语言。展览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徐冰以后的艺术创作,并坚定不移地将“文字”元素保留了下来。同年,徐冰还创作了《文盲文》《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尤其是《英文方块字》,它的出现打破了我们对中国书法和英文的既定印象。
地书
“如果你是中国人,当看到《英文方块字》时,会毫不考虑说这是书法;如果你是西方人,会一再表明‘对它无法进入’。但如果观众到了现场,听了展览现场解说并体验书写后,马上会出现两个相反的结局:中国人会不知其意,而西方人则会大呼,这是英文!这就是《英文方块字》最为有趣的地方,外观似中文,而内容实为英文,读懂或读不懂,人们都要经历一次对既定思维的挑战。触碰人们惯有的思维底线,是我创作它的真正目的。”徐冰兴奋地说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冰的作品中不仅有“文字”,还出现了猪、鹦鹉和蚕,它们的参与,让徐冰创作的目的和原动力变得更为深远。例如1999年的《赫尔辛基喜马拉雅的交换》《何处惹尘埃》《木,林,森计划》等作品,展现了徐冰对树木、贫穷、战争、思想以及现实存在的思考。艺术家2003年创作的《地书》,则是徐冰在这种大境界下对“文字”的进一步解读。《地书》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书,妙趣横生地记录了现代城市白领一天24小时的典型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徐冰经过7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文化艺术作品问世。这是一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都能够读懂这本书。
《凤凰》还未涅
2008年,徐冰回到了阔别18年的祖国,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一职。徐冰的回归不仅因为如今的北京更像昨日的纽约,特殊的文化现象更适合成为实验艺术的温床,最为重要的是徐冰的赤子之心,这从他回国后就积极投身教育界和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中可见一斑。《凤凰》是徐冰回国后的第一件作品,全部材料由各建筑工地上的建筑废料组成,两只凤凰共重12吨,长100尺。“这是应台湾睿芙奥艺术品公司之邀,为某财富集团在北京的一幢大楼中庭创作的艺术品。这栋大楼位于北京C B D金融中心,与东三环旁的C C T V大楼相距不远。”徐冰说道,“《凤凰》的初衷本是装点之用,但当它一度因奥运会、赞助方撤资等一系列外在原因难产后,终于衣衫褴褛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凤凰》曾一度因自身的材料问题—废旧的建筑材料而被赞助人拒之门外,甚至还有人提议在上面镶贴一层彩钻才能勉强一看。徐冰说:“我不能不替《凤凰》悲哀,它本身并没有任何错失,只是它的存在意外地让金碧辉煌的大厦不舒服罢了,它虽然破烂且因为体型巨大而摇摇欲坠,却没有得任何同情,它的美与尊严被人为地赋予了一层讽刺的光环。”其实,徐冰创作这件作品前,也并没有想到《凤凰》的存在会有那么多层剪不断、理还乱的意义。又或许这只是在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北京才能引发的思考。虽然,《凤凰》并没有徐冰的“文字”艺术那么经典,却足以说明一点:实验艺术家徐冰的回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他也更加期待接下来还会有哪些惊喜出现。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