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万亿金融帝国
因为在追求商业真理的过程中,你永远是孤独的,这个‘孤独’并不是说你不需要自己的团队,你的团队也是孤独的,总是要带着自己的船往前开。”
采访进行中,不断有下属进来请示工作,郭广昌总是表现出谦和、温驯的态度,然而你却能感受到他瘦小的身材里、随和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势与坚硬,这种态度让与他交流的人产生深深的信服和敬仰。
郭广昌:越成功者越孤独
“国际化”,是复星集团近年来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之前,复星获得了Thomas Hale Boggs Jr.的支持,在华盛顿组织了一场十余人出席的社交晚宴。《华尔街日报》如此描述这次宴会的成果:“出席晚宴的嘉宾包括凯雷的创始人之一—Daniel D'Aniello,宴会后不久,凯雷和复星合作设立了1亿美元基金共同投资中国。”与此同时,复星与外资最大手笔的合作,当属与美国寿险巨头保德信联手设立的6亿美元股权投资基金。2010年1月,双方签约,保德信出资5亿美元成为此合伙制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复星出资1亿美元并担任负责投资决策的普通合伙人(GP)。“产业+投资+保险”是巴菲特的成功模式。在这一模式里,保险是核心业务,承担着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造血功能,为投资带去源源不断的低成本现金流,带来更多的企业收购或股票投资,更多的回报再带来更多的保险,形成良性循环。
郭广昌说他赏识具备非凡胆识的人和深切体会过低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勇气在弱中看强、衰中见盛。复星的扩张并不是一帆风顺,过程中伴随着无数次的自我拯救。2004年,复星出售其在金龙客车的股权,出售兴业银行股权,这些出售投资的收益约为7000万元。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有人质疑民营企业入股银行的动机时,复星根本没办法证明自己,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风口浪尖,明哲保身。许多年过去后,郭广昌对当年在民企风波时受到的偏见仍然耿耿于怀,以至于当我们提起“德隆”,他便显现出激动甚至出离愤怒的情绪。
在被问及“马云、史玉柱等企业家纷纷宣告退休或转战幕后,你还靠什么持续热情”时,郭广昌报以浅浅微笑,他承诺几年内将管理资产达到万亿元,未来20年还会坐在复星的最高权力位置上,而这背后的动力,早已不是追求财富那么简单。
如今,复星投资趋于多元化,面对“不够专一”的质疑,郭广昌说他从不将“专业与专一”划等号。在复星的成功经验中,“专业”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正面的价值判断,而“专一化”才是更准确的客观事实描述。“多元化对应的是专一化而非专业化,多元不等于不专业,至多只是不专一。如果只把一件事情做好了资本市场可以给我涨价,把三件事做好了资本市场反而给我降价,这种事情本身就很荒谬。关键不是专不专一,关键是企业的结构、文化、团队能不能支持你把要做的事情都做好,能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这才是资本市场给你涨价还是降价的内因。”
郭广昌并不是一天到晚呆在办公室里的老板,他喜欢出去与各方面的人沟通、交流。“因为就个人能力来说,我们每个人最多打六七十分,但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一个好的企业,就是要汇集到一批优秀的人。”话到这里,郭广昌温和地对我们笑笑,显示出浙商特有的矜持与内敛。“做企业到现在,越来越感觉人是需要相信一点什么了。”结束采访前,郭广昌以最松弛的状态对我们说出这番话。“或许,这样的感受,即使枕边的妻子、膝前的儿女、辅佐两侧的同伴,都无法真切去体会,因每个人的经验都是非常自我和私人的。当马云、王石等企业家纷纷向宗教哲学寻求精神归属时,我们多少能理解这些处于至高境界的精英,他们在自我追逐与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不断翻越重重高峰,只为体会那份属于自己的“孤独”。
郭广昌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20岁以前学习,25岁以后主要在创造财富,50岁以后则是将主要的财富回馈社会,设立各种基金,希望70岁以后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希望我能活过70岁,因为我觉得人的一生就要在不断向前、不断创造新的梦想中度过。”这是采访结束时他说的话。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