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曾经说,艺术品要建立起一个世界并让它成立。张慧一直以来都试图通过作品构造这样一个思维的精神世界——在社会文化基础缺失的状态下,寻找一个中间虚无的状态。而这片虚无来自对现实、本体的怀疑,以及“视觉”的不可信。在张慧的绘画作品中我们需要寻找这样的线索,重新定义如何去“看”这个世界。
张慧:构建“蓝图”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张慧,是上世纪90年代末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后感性”小组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的创作实践领域包括绘画、装置、现场戏剧以及行为表演。
张慧热爱绘画,对于他来讲,或许画画是最方便的,有笔有纸有画布就可以填充了生活。
“绘画我唯一愿意天天做的事,它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不断有旧的问题被解决,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的本体。”张慧坦言。
张慧的创作通常在涂黑的画布上开始,画面主体用丙烯颜料层层覆盖,直至主体挣脱黑色背景而独立存在。对张慧而言,在绘画中是重复创造与改建世界的过程,如同照镜子,把心里想的东西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艺术家也期待一种欣喜,一种对可信之物的创造瞬间。用张慧的话来讲就是 “行至水穷处”,自己的能做的,可以做的已经都完成了,至于能否看到“云起”,那就是一种等待了。
张慧:构建“蓝图”
怀疑的内核
张慧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女儿心爱的狗病死了,全家希望留个念想,于是把狗埋在了北五环绿化带的一棵树旁,并在树上划了一道留作记号。第二年,当全家找到了留有记号的树时发现,树下埋葬狗的地方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那块地方生长的草明显比周边其他茂盛很多,也高一些。“不知道我将狗埋在地下的路人从这片地旁走过,或许根本不会注意到草的变化,更不会去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所以,每个人都只能更加洞悉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张慧低下头,点了一支烟,吸了一口吐出来的烟,像是一声淡淡的叹息。
张慧不喜欢坐飞机。在为数不多的飞行经验中,有一个情节让他记忆犹新:空姐在起飞前标准化地示范救生衣、安全带等设施的使用方法。于是,张慧心中便产生了疑问:飞机是所有交通工具中事故率最低的一种,但一旦发生空难生还率几乎为零。那每次飞机启动前,空姐的演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生活中一些行为会不自觉地屏蔽我们已有的经验,使我们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安全的幻觉。”这是张慧对坐飞机的深刻感悟。仅停留在感悟层面,那时文学家研究的领取。而张慧作为一名绘画创作者,他的所有感悟都会通过画布呈现。
这之后,张慧便开始着手创作”航空“系列。在创作过程中,“改变一下。”一直是张慧有坚持的念头。除了之前描述的航空经验带给张慧的深刻感悟外,航空公司早期的宣传照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张慧在某航公司早期的宣传照上找到这样一张照片,空姐微笑着为机上的中外乘客提供服务,画面中人物、机舱以一种最为稳定的大三角古典构图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