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
在1979年之后成名的作家当中, 海岩的公众知名度要排在前三位,而在最有商业价值的作家和编剧当中,海岩几乎是资格最老的。海岩简直可以当作新中国通俗文化的活体案例,他的每一本著作、 每一部电视剧都能契合当时的社会心理结构,道中人们隐秘的辛酸和欢喜,成为最热门的焦点和现象,而这种热门并非昙花一现、白驹过隙。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 海岩的名字业已成为一个风格强烈的文化标签、一则永续的品牌传奇。“用一个人名来标剧种,内地只有我一个,什么海岩剧、岩男郎和岩女郎啊,只有持续在观众 当中形成标签,观众才能认知,这个是不太容易做的。”海岩谈到这一点的时候,表现出一个卓越的企业管理者的理性和商业智慧,他将自己当成了商业案例来分 析。
伴随新中国电影电视产业成长的海岩,却很反对用娱乐的定义来束缚自己,“我不愿意去掺和娱乐圈的事情,在中国的当下,没有一个力量可以抵挡人 们对利益的追求,娱乐似乎也总是被误解成为文化,你要搞清楚,人家没有说振兴文化,人家说的振兴文化产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对于文化本身有很大的伤 害,总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随处可见。”不仅如此,海岩还十分排斥把他当作一个可以普及经验的成功范本,“年轻人让我去讲课,总会问怎 么能够成功,怎么写作才能出名?关于技巧我可以告诉你很多点,但是你听不懂,你要想听得懂,能跟我交流,你先写500万字。”
相比起成功学以及人 生模板,海岩更愿意向年轻人强调的品质朴素到了极致:忠诚与勤奋。“人的智慧都差不多,没有伟大的人,伟大的事,你随便选一个平凡的事情,这件事情要跟你 的心性相通,然后你忠诚于它,在这个点上,你能用时间的积累把别人甩在后面,你就能有非凡的收获。”从一时兴起写小说贴补家用开始,“我发现很多书很烂, 即便是我写也不会比它更烂,”海岩在这二十多年,只要开始一个写作计划,就必然写到深夜,“我连续十多年里,每年发表量在80万字左右,是以汉字发表最多 的。”
这个自称业余作家的工作狂人每天睡五六个小时,从来不吃早饭,在写作和编剧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算命的先生说我做什么事情都不挣钱, 也不能当官,但是能出名,无论是写作,编剧或者企业管理,乃至收藏,在圈里都能出名,但他又说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名声,我在92岁到102岁之后,会成大 名,无论我是否在世。我现在就算是张恨水吧,写通俗小说的,到了九十二岁之后,我就成曹雪芹了。”相比起这个谶言,海岩更愿意相信赵宝刚的话,“赵宝刚也 是半仙,他说我70岁成名,他说完之后,我的心情又好了一点,因为我活到92岁的可能性小,70多岁的可能性大。”
这两个段子经常被海岩拿出来调 笑,但海岩认为不妨向谎话中求真理,“听了这些话之后,我就会变得更加从容,我现在有得不到的东西,不能实现的东西,都会看得很淡,当然,我的个性也不愿 意去争,愿意缩起来。”笔耕不辍的海岩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努力,却又能在勤奋树业之后保持一颗谦逊与豁达的心,这赋予了他内心更加宽广的质地,同时也意 味着雍容的气度和更加出类拔萃的职业表现。
“一流的酒店管理者、二流的设计师、三流的作家和四流的编剧”,海岩多年前自嘲的一句玩笑话,如今已经为媒体传播成了“官方总结”,“我的本职工作是酒店管理、企业管理,其它的写作、收藏、编剧、设计,都是个人兴趣,没有指标,没有工作量的追求,完全是兴之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