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中军也从不指望他的两个儿子能够复制自己的成功,他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放养式,他从来没给他们报什么特长班,基本上爱干什么干什么,考试成绩能达到60分也就够了。
在孩子14、5岁时,王中军就把他们送去英国念书,在他看来,这个年纪已经不是孩子,完全可以独立生活,当年他就是14、5岁时去当的兵。现在大儿子研究生毕业,和同学自组公司创业,虽然离成功还很远,但在这个父亲的眼中,儿子这一路的成长至少是健康的,未来应该也不会让他太担心。
王中军:人生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
尽管在生活方式上,王中军受到在美国留学生活的影响,但骨子里,他仍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男人。能够让他走到今天,很大一部分推动和支撑的力量是来自于对家人的责任心,为了照顾妻儿、为了提携兄弟、更为了能够成就父亲的荣誉。
以慈善为例,别人的动机也许很崇高,为了回报社会,但王中军坦言,他最早的慈善捐助都是捐给了父亲的老家绥中,不管是建希望小学,还是修桥修路,都只是为了让父亲回到老家时感觉到荣光。事实上每年过年,村里每个跟他家沾亲带故的家庭,还都能收到他发放的过节费。
“我希望看到父亲高兴,回老家时,看到这里有中军桥,那里有中军学校,他会觉得很有面子。而对我来讲,再多捐点也不影响到生活。”
对于做慈善或者环保一类的公益活动,王中军从来就没有过规划,都是随心而为,就像当年他投资拍摄《可可西里》,就完全是被志愿者感动,“如果我没有去那里,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到拍这样一部电影。那些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地住在无人区,一棵白菜吃一个月,在那一霎那我被打动到。”事实上,对他来讲,拍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商业行为,他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高尚,也不想被扣上慈善家的帽子。
“我相信人性本善,每个人在自己条件允许的时候,都愿意为别人做贡献。前些年,中国老百姓自己生存都困难的时候,谁会想到捐钱?是社会进步、财富积累到这样的程度,才让慈善变成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
但中国现在的慈善环境并不好,除了机制上不透明和不规范外,就连老百姓对富人做慈善也有各种不理解,甚至借此来发泄仇富情绪。
“我记得512时,我、冯小刚、张国立和刘德华是带头捐款的,我们刚听说这件事就捐了,当时并不知道地震有那么大,但是第二天,网上骂声一片,说这几个人才捐十万。北京水灾,小刚捐了20万,又被骂成一片。我觉得民众对公众人物做慈善这件事,其实是可以多一些宽容心态的。”
当然,这些外界的言语对他不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此后,他仍然会随心所至的去帮助他想帮助的人。到当下这阶段,王中军需要做的不过就是一个无愧于心。说穿了,人生其实就是自娱自乐的过程。
王中军一直很欣赏欧洲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他们往往一代代地保留着祖先的房子和物品,将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流传下去,并以此为荣。艺术品可能会流传到别处,但房子却会一直在那里。几百年以后,他的子孙后代也许就坐在他此刻坐着的位置,看满院的绿树繁花,遥想他们的祖先当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打造这个家园。这或许才是王中军此生最有成就感的事。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