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艺术青年王中军去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大众传媒专业。在美国的5年时间里,他一边学习,一边在比萨店里打工送外卖,常常要一天工作15个小时,终于积攒下了10万美金,成为他回国创业的启动资金。
1994年,成立华谊广告公司的王中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当年在国内熟悉的那条小产业链捡回来,做起了一本直投酒店和大公司的广告杂志,介绍各种美食和相关餐厅,因为印了地址和打折券,很受读者的欢迎,轻松为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此后,他又陆续接下了中国银行、国家电力公司、中石化的标识业务,用很短的时间,让华谊广告公司杀入了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而投资拍电影的起源,则是因为他一直没有脱离开的艺术圈,他的很多学美术的朋友都在做影视剧,于是常有人来问他,愿不愿意投点钱来做这件事。
王中军:人生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
“说实话,进军娱乐产业不是我的主动选择,我的第一步是别人游说我来做的。我觉得华谊能成为一个旗帜性的民营娱乐公司,是因为我们较早地进入到这个产业里,那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太多的理念和经验,完全就是运气好,找到了感觉。当然,为什么我愿意接受别人的游说,也是因为我看到,在美国,文化娱乐产业是仅次于军工业的第二大产业。有眼光的中国企业家到这个行当来大展拳脚,其实会比做IT、房地产赚钱。”
1998年,王中军投拍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和第一部电视剧—英达的《心理诊所》,自此正式进军娱乐市场。此后,包括《手机》、《大腕》、《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集结号》、《画皮2》等票房冠军电影均出自华谊。而在电视剧方面,华谊也获得了同样骄人的成绩,出品了包括《蜗居》、《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艰难爱情》、《北京青年》等收视与口碑双赢的作品。
对于中国观众来讲,华谊是品牌认知度最高的娱乐公司,而它多年来的市场占有率也是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以10年来讲,国产电影的总票房是60个亿,华谊一个公司占了16亿。
而华谊的经纪团队,更是与包括周迅、李冰冰、黄晓明、邓超、佟大力、陆毅、冯绍峰等一线演员都有过紧密合作,所以王中军可以很笃定地认为,未来十来都不会再有公司可以像华谊这样,坐拥中国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其实回顾华谊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尤如在阅读一部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的编年史。最早开始利用资本获得融资并上市成功的华谊,正是这个行业里所有民营企业的缩影。
王中军:人生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
“我一直讲,中国的电影公司是时代的宠儿,刚开始拍电影时,我们的票房冠军是三千万,现在是七个亿,二十几倍的成长。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它们一直很平稳,最多几个点的成长。华谊上市后一直保持着35%的成长率,这就是中国电影的魅力和最大的特点,它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土壤完全可以培育出世界级的娱乐集团。但我们的不足是体量不够,跟美国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它有市值几百亿美元的娱乐集团,可以涵盖全世界的市场。而在中国,华谊已经算最大的,市值也就一百亿人民币,所以我们的短期目标仍然只是在本土,要做到全球化很难,得靠时间。”
王中军和弟弟王中磊的分工很明确,弟弟负责的是公司的实质管理,而他负责的是战略上的布局、整合并购、资本运作,只管理着公司不到10位高管人员,对下属公司,他只抓收支两条线,其他的事一概“放手”。别的管理者一天开10个会,他10天才开一次会。
“我从来就不是个工作狂,从创业开始,就一直是11点起床,只工作半天,这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华谊作为娱乐产业里的领军企业的定位,对于王中军来讲是最大的压力,要保持这个领先的位置,需要他不断创新,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现在华谊的触角已伸及电影、电视、音乐、明星、营销整合成影视及影视衍生产品、艺人的服务及衍生产品等,还投资了网络游戏公司,更在苏州、上海、海南等地计划兴建主题公园、产业聚集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对王中军来讲,全产业链的覆盖,是娱乐公司的必经之路。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在出品好电影之上,我们无论做什么,电影始终是核心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