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保微笑的能力
中国慈善需要的是热带雨林式的生态环境
当年杨澜赴美留学,是得到了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的资助,为此,她在完成了学业以后,和先生在美国的大学里连续三年设立了奖学金,每年从大陆出去的学生里挑选出一名,负责他的生活费和学费。这算是杨澜最早做的与慈善相关的工作,而今,身兼五六种称号的慈善大使身份的她,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与慈善事业相关。
在她看来,做慈善不仅是在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在忙碌的社会中寻找灵魂栖息地的一个过程。“我觉得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应该把帮助别人看作一种需要,不仅是别人需要帮助,而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是,我们需要帮助别人。我总是说一个自私的人应该去帮助别人,因为自私的人会很看重自己的感觉,我希望我能够成为一个让我自己尊重的人,那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带来很多感悟和快乐的事情。”一个认真去感知世界、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在这样一个施与帮助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是巨大的,这也许正是我们常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杨澜很早就成立了阳光文化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具体实施的项目包括在汶川投资6000万,建立了120个图书馆,10个康复中心。不久前她刚去那边的康复中心探视过,她可以确信,所有的钱款都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与落实。“那里的康复设备都是根据儿童的身高、发育状况特别定制的,医生也都非常地敬业,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以上。”
除此之外,阳光文化基金会还在进行着一个“阳光下成长”的公益项目,关注的人群是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他们尽管生活在大都市里,但却往往是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里成长,别说去国家大剧院,连电影、木偶戏都没有看过。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这个公益项目已经帮助16000人次的孩子去美术馆、博物馆、电影院、话剧院里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
尽管以身投入到实践中,但杨澜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慈善事业仍处于拓荒的阶段,大多数人都有心去做帮助人的事情,但由于法律、教育等等各方面的支持没有跟上,而导致许多人对慈善产生了误读。比如正是因为慈善机构捐助的透明度不够高,而让很多捐助者望而止步,“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所捐献的钱是不是都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他们心里没有底。”
身为政协委员的她,曾经在第十届政协委员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快中国慈善立法进程的建议案”, 她认为应当尽快地将慈善的法律机制建立起来,将慈善机构归入严格的法律框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让它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也能在整体统筹之下让整个慈善事业“事半功倍”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