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
1965年,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的摩尔应邀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一篇观察评论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有一天,摩尔无意间在一张纸上画了个草图,纵轴代表不断发展的芯片,横轴为时间,描点连线后清晰地显示出晶体管技术惊人的增长趋势,这就是摩尔定律的雏形。摩尔将这一发现总结成篇,发表在《电子学》杂志上,成为了如今大家熟知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2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其中的数字“12”一度被调整为24,最终被定为18。这篇文章成为迄今为止半导体历史上最具意义的论文,这是摩尔当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高登·摩尔在摩尔定律40周年纪念大会上
在当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还远未出现,也因此摩尔的预言并未引起世人的注意。但摩尔定律归纳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四十多年来,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一直给摩尔定律提供着准确的佐证。对于消费者来说,摩尔定律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端用户总是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高端的IT产品。
人们预测随着晶体管电路逐渐接近性能极限,摩尔定律终将走到尽头。关于“定律”何时会寿终正寝,英特尔上届CEO保罗·欧德宁这样说:“摩尔定律的好处之一,在于它不是一个自然界的法则,而是一个反映人类发明的法则。我们没有哪个人、哪家公司希望成为摩尔定律的最后一个接棒人,而是希望把这个行业的创新继续推进下去,我认为这种创造性和创新在可见的将来仍然会持续下去。”
开创英特尔
与此同时,仙童还在蓬勃地发展着,业界亲切地称它为“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它不仅成为硅谷美国梦的代表,更因成功地制造出集成电路、改变了世界,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富创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奋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它培育出的一批又一批精英,被形容为“硅谷人才摇篮”和电子、电脑业界的西点军校。乔布斯曾形象地形容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一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从肖克利实验室集体出走来到仙童的八个人,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分歧。这几名硅谷的开拓者,也犹如蒲公英上的绒球一般飞散开去。最终在1973年的夏天,失去灵魂人物的仙童被一家法国企业接管,引得硅谷上下惊愕。摩尔和诺伊斯是蒲公英上最后飞出去的两个绒球种子。他们选择再次创业。1968年,他们带着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的安迪·格鲁夫创办了英特尔。最初仍由诺伊斯担任CEO,摩尔担任公司副总裁。他们两人在个性上极为不同:诺伊斯热情、善于外交,还有着倔强的性格,敢于迎接挑战,他是公司的“脸面”;摩尔则是技术天才,才华横溢却甘于默默无闻。如果说英特尔制造的芯片日后成为电脑的心脏,那么摩尔则是英特尔公司的心脏。而英特尔最终得以壮大,则离不开格鲁夫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