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曲折的创作之路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罗丹就读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布歇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启蒙老师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但在考试时他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塑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之后,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创作欲望在罗丹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院长埃玛尔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塑。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罗丹重新回到老师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边工作边学习。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为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将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罗丹一生攀登,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
罗丹作品《手》
由于被学院拒绝,罗丹一生强烈排斥学院体制。他的重要作品《青铜时代》于1878年公开展出,当时他已经38岁。该作品引起极大的争议,因为模型完美而被评论家指控,认为他是直接从模特身上制作石膏模型。但后来获得平反,因此一举成名;两年之后他被委任进行《地狱之门》雕塑,到了40多岁时,已经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家。但是他的作品大多引起争议,从《加莱义民》到《雨果》雕像,都以其血腥、力量以及情绪内涵的展现而震惊他人。他为“作家协会”所雕塑的《巴尔扎克》穿着传奇性的睡袍,有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家佐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作品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