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一个人,即使不信神佛,也一样可以有信仰。”王健林不信轮回,他说人死了肉体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肉体彻底消失。他对这样“绝对的死亡”没有任何恐惧,“我对什么事情都比较坦然,也许是部队锻炼的原因,在很多大事情来临的时候,我也比较镇静。”不信神佛的王健林和所有无神论者一样,将生命的无常视为一种必然。“你害怕不害怕都一定要来,坦然接受就行了。”
但是,没有精神上的支撑,王健林也无法在重创来临时坚持自己的既定目标。有一年,万达请专家设计了一个商业步行街,建好后生意惨淡,他又花了几千万进行改造,结果仍无起色。在持续的损失后,一些人提出“转手他人,保存实力”的忠告,但王健林却选择了最笨的方式—把这个耗资十几亿的建筑给炸了,重盖。“企业家精神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我自己的话,就是创新和坚持这两点吧。”坚持自我的王健林,把这座重新修建的步行街,当作通往成功的历史结点。
王健林夫妇与赵薇合影
“首富”,除了是对个人创造财富的极致界定,也是贴在王健林身上的、闪闪发光的成就标签。王健林骨子里很自负,谈到文化,他说自己在中国企业界读书量最大。对于中国活着的企业家,除了一个人,王健林几乎不愿多谈。这个人,就是褚时健。“褚时健在做烟草的时候,从接手销售时的3000万做到300多亿,他创造了一个奇迹。最后因为一点点钱受到处分,其实我觉得对褚先生来说是不公的。他从监狱里面出来时,已经75岁高龄,重新开始创业,而且不是简单做生意挣钱活得好就行,而是搞创新。他的橙子我也吃过,的确是好。褚时健的成功给我们这些人非常大的激励,他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对我意味着没有什么不可能。”
用王健林的话说:“成就越大,责任越大。”梳理王健林20多年的捐赠史,你会发现王健林的善款取向大致有两个方向:教育和扶贫。1990年,万达集团成立之初,在没什么盈余的情况下,就捐款100万元建设了大连西岗区教师幼儿园。从那以后,万达集团形成了一个惯例,每到一地开发,都在当地捐建学校,先后在全国捐建了上百所希望小学和中学。万达集团成立25年来,仅在社会捐款和公益投入上就已经超过31亿元。而万达对中国足球的支持更到了全民皆知的地步。2011年,万达和中国足协签了一个“三年为青少足球发展出资6亿元”的协议,王健林知道,对青少年的培养就是“烧钱”的行为,不会有任何商业上的回报,但他的这种大局情怀,与生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