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玉结缘
“每天早上我都喜欢到玉佛堂,上三炷香,看一看那件墨白花的观音。这件藏品雕刻生动,表情恬静,让人有凝神静气之感。”
初见王伟斌是在神玉艺术馆的会客茶室。典型的中式氛围,与如今热衷于现代化建设胜于保存古城风貌的北京整体建筑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您好!”寻声望去,看到的是一张真诚的笑脸,他的脸上并无通常“成功人士”的志得意满,眉宇间却英气隐现,中等偏高的个头,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装,剪裁得体,没有多余的点缀。
十多年前,王伟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那时,他周围聚集着一帮朋友,他们既是商人、企业家,又是文人。受他们的感染,王伟斌开始尝试艺术收藏。
作为企业的一家之主,属于王伟斌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但只要稍有空闲,王伟斌便徜徉在艺术品收藏市场里,而与玉的结缘则是一次偶然。“我的第一件收藏品是一座墨白玉的观音坐像,那是多年前,一位收藏界的前辈,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转送给我的,从此我才正式与玉结缘。这些年来,我陆陆续续收藏了不少玉器,但它们并不属于我,我不过是它们的守护者而已。”
王伟斌:业之巅 玉相随
那段往事已在王伟斌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直到今天,王伟斌都还清晰地记着当年的内心感受:“那时,自己对玉缺乏了解。就知道,口中含玉是国家的国字,家中有玉是宝贝的宝字,而玉则是一个王多一点,是国王搂在怀里、舍不得放不下的东西。我原先认为,玉就是石头,是避邪的传家宝,或是一种信物。”数年后,王伟斌将这一爱好归为“近朱者赤”,他每每笑谈自己其实并无多少艺术天分,自谦为“画也画不好,字也写不好。”
现在,王伟斌的第一件玉雕藏品依旧被供奉在神玉艺术馆的玉佛堂里。每天早上,只要有时间,王伟斌就会到神玉艺术馆的玉佛堂,上三柱香,一个人静静地呆一会儿。“我喜欢这样放空自己,作为领导者,我需要一种安静从容的感觉”。
王伟斌以10万元投资起家的企业不断扩张,不断成功涉足新的产业板块,现已发展为一个拥有文化、健康、旅游、地产和投资五大产业的多元化控股集团,在北京、承德、温州、昆明、大理和三亚等地均有产业投资;而与此同时,作为双全集团“大文化”产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玉艺术馆,他的藏品也在不断增多,其中不乏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和慈禧太后把玩过的玉雕摆件。
已有三年历史的神玉艺术馆如今收藏了上千件展品,“无一不凝聚着艺术大师的心血”。看得出,此时王伟斌的心中涌动着强烈的自豪感。的确,神玉艺术馆目前展出的绝大多数展品皆为明清年间的宫廷遗珍:绘制技术早已失传的贴金彩绘青玉四方瓶,因材施艺、巧夺天工的虎啸山河青玉雕和难得的佛像题材翡翠佳作—布袋和尚翡翠摆件等让人目不暇接,它们静静地伫立在神玉艺术馆的展厅内,伴着轻柔的背景音乐“心经 ”“佛号”向参观者讲述当年的一切……
尽管王伟斌总说“所有的展品我都喜欢,就像自己的孩子”,但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还是名为“雪中送炭”的翡翠摆件。这是一件非常写实的玉雕精品,长52.5厘米,宽18厘米,高29厘米,由一整块翡翠雕琢而成。解说词将这件展品描述得栩栩如生:“一位老者驾车行进在凛冽的风雪之中,身后是满满一车木炭,积雪覆盖在木炭之上,因为风的吹动,有些已经化为皑皑冰凌。拉车的黄牛肌肉紧绷,正向着目标稳健前行。”“雪中送炭”这一典故源于战国时期:“一天楚国天降大雪,异常寒冷。楚怀王坐在宫中点旺炉火,穿上皮袄但还觉得冷。他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想到穷苦的百姓,他们如何过冬呢?他即刻下令,给全国的百姓送去粮米和柴炭以御寒冬。”
在王伟斌的心灵深处掀起震撼狂澜的不仅仅是该作品所展现的高超的玉雕技巧,更是作品背后所体现的高贵品德—推己及人,雪中送炭—仁爱精神。作品在艺术上表达的是一种大美,在大美背后承载的则是中华民族的大善、大爱、大德、大道,非常具有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所以最终也成为了神玉艺术馆馆标的创作原型。生逢民族复兴之时,王伟斌从历史典故中借慧眼学胆识取精粹,加入这一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大潮之中。
中国自古就有“以玉结缘”的说法,王伟斌将这种缘份诠释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感,因为,“当你潜心研究这些艺术品、用心去体味它们的时候,你就变成了一名守护者,或者说,是一名文化的传承者。”尽管企业家的价值取向和诉求各有不同,有些追求个人的财富增长,王伟斌认为无可非议,但他坚信,更多新一代企业家看重的是通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