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伦
影人传奇,任重道远
出生在上海的任仲伦,最初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因为小时候他喜欢背《唐诗三百首》,而王维、孟浩然、李白这些诗仙们云游四海的自由不羁和诗里的自然风光让他心生向往。有很长一段时期,外边的世界对于他都是最大的诱惑。刚好邻居家里有一本杂志叫《旅行家》,尽管是黑白照片,却让这个守着石库门天井的小男孩儿,看到了最远的风景。
回顾那一段童年岁月,让任仲伦记忆最深刻的依旧是躺在天井里望天的时光,这个在亲朋眼中异常安静的孩子,可以不需要人陪伴,长时间的独处。看似是大段的空白,在于他却是精彩无限。因为他的身体虽然在这里,灵魂却已在遨游天际。他会把那些变幻的云彩想像成各种奇异的造型,有时候它们还会大片大片的漂移,像极了山峦和海浪。而任仲伦,则腾云驾雾在这个奇幻世界里,编织着这片云与那片云相遇后的故事。
再之后,文革的到来,给了孩子们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学校解放出来的他们,自由自在、无人管束的流窜于街巷,而年长些的同学更可以不带分文的去全国各地串联,这让任仲伦羡慕不已,因为他顶多也就是跟小朋友们一起在公交车上靠朗读毛主席语录免费去郊区看看吴淞口和佘山等等。
而他的第一份工作,正是被下放到上海的市郊农场,一待就是四年多。虽然生活枯燥、农活繁重,但因为自小对自然的体验能力,所以他总是能在日常的事物里看出诗意:日出、日落、月光在河流上的投影⋯⋯而这些诗意的体验让他的精神世界变得灵动和丰满,从而可以乐观愉悦地度过生命的低谷,他还将这样的心态传递给身边人,因此成为了当地知青的精神领袖,还被推举为农场的生产队长。
而那个时期的任仲伦也开始尝试着自己写诗歌写小说,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之上,比在学校的时候还要勤奋,在这其间,马克思的一篇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对于正在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他影响极深。
“马克思的理论是,无论你选择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达成社会贡献与个人价值的完美统一,所以在之后我的每一个职业阶段初始,我都会用这个价值观来为自己确立标准,一个成功的、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该是自己活、为自己工作,而是别人可以因为你的智慧你的勤奋而向美好接近。”
而在任仲伦的射手天性里,事事都要做到完美,凡事都要争第一,事实上,他自小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品格上,都是公认的出类拔萃。家里三好学生、各种标兵的奖状不计其数。他也坦承自己内心里是喜欢这种鹤立鸡群的感觉的。做任何事,他都不允许自己比别人差,总会比别人想得再多走一两步。所以这一路,他都是被自己抽着鞭子,努力的在攀登着高峰。别人也许会觉得累,但他觉得这就是他选择的人生,如果对自己没要求,反而会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过生活。
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届大学生,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研读的那四年里,任仲伦的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这对于文科生来讲特别不容易。“这大概也是我们那个时代人的特性,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晚自习去晚一点,是没有座位的,因为每个人都很努力,在那样的氛围下,你一刻也不能松懈。”
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任仲伦留校任教,不久就被提升为中文系副主任,八年半后便被评定了正教授职称,足以可见他的优秀,在上海师范大学他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