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作品的呈现都是在一次“血腥和暴力的革命”中,在这里面你必须做一种决断,必须打开一个口,每一次在脑子里打开都是一个错误。—刘韡
刘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他是中国年轻当代艺术家中最有魅力的一位。创作媒介广泛,包括绘画、影像、装置、素描及雕塑等等,和其他废弃日常用品上印上“刘韡的物”标签,使之成为“名牌”,为自己塑造的一种新秩序赋予了身份。
刘韡:颠覆秩序探求真实的艺术家
有人说刘韡的创作是形式主义的,其实不然,刘韡在艺术创作中也非常关注社会与现实,他认为,应该有一种更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只有以社会秩序改变一些乱的状况才能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自由得到发挥。他收集废旧家具和拆迁垃圾中的废木料,和用于制作狗咬胶的牛皮,极其严谨地按照自己心中的秩序所创造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如“爱它,咬它”、“W-IO-OW”和“这仅仅是个错误”等,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刘韡对社会秩序和审美秩序的深刻的思索。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刘韡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和对艺术语言形式的广泛运用备受关注。通过绘画,雕塑、装置等叙述媒介,刘韡的作品力图突破固有的限定,不仅止于质疑、思考、讽刺和结论,甚至连同观者在内的整个过程都得到了多层次的立体展现。在对艺术的手段、符号、实践的探索背后,隐含着艺术家对艺术的实质、对外部世界秩序的冷静审度和深刻反省。
刘韡 《CHINA IV》
刘韡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主题却恒久而深刻,反思物质内部的真实秩序,聚焦社会环境对人的异化。物的秩序是刘韡始终探讨的命题,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直观而深刻地体会到他对秩序的思考与颠覆。他认为所见未必其实,表层的排列并不代表真实的美,而真正的驱动来自内部或不可见的另一侧面,于是他决定颠覆人们已认知的既定秩序,并为他们展现最真实的艺术之美。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探讨艺术视觉样式与观者参与间的互动性,通过对观众感官与心理的交替作用而促使其重新审视身处的空间。
刘韡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着他所谓的一种内心秩序。关于秩序的思考,在他自早期以来的大量作品之中呈现为一种体系和主线。例如在他早年的“反物质”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对秩序的思考和颠覆—人们平时看到的东西多是其外貌,能否将这些东西的核心像翻一件衣服一样地翻出来使其展现在人们面前呢?于是他把一些家用电器拆开,里面朝外重新组装,将这些常见之物的另一面展现了出来。同一个系列“反物质”的中后期创作以及后来的“刘韡的物”中,刘韡又通过切割,重新塑造了一种具体化的秩序。为什么要切割?因为按照刘韡内心的那个秩序和审美要求,他认为所见的一些日常物品不美,需要通过切割来达到他内心的那个标准,正如画画的时候人们也是依据自己心中的审美标准和秩序规则改变笔下之物一般。
As Long As I See It Washing Machine 2006 Installatio
在中国众多当代艺术家中,刘韡以其对各种矛盾关系与不和谐秩序的深刻探索独树一帜,他选择的叙述角度独特且精准,表现方式内敛而节制。通过对无数物质内部秩序的重新架构,审视与反省个体、群体、社会甚至自然间的多重关系,这一特色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仅仅是个错误II》中尤为鲜明,不同颜色,木制旧建筑材料堆积交错,复杂而古怪,却展现出张力十足的和谐美感。刘韡认为只有秩序才能展现物质真实的美,透过深刻的思想观念与严谨的思考和创作,他将物质内部,甚至社会内的秩序梳理归纳,打破重建并引导观者融入其中,从另一个维度探求真实的物质存在。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