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的本质
2010年末沈文燮在北京元典美术馆举行他的个展,这次他依然选择低调地进入,没有做太多的宣传,作品静静地昭示着他对艺术的淳朴理念。他的作品大多以《反刍》为主题,而这一主题又充分反映了他的单纯而朴素的审美观。“反刍”则是指“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通称倒嚼。”因此,从汉语转译之意出发,它更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观念诉求,这是艺术家的一种逆向思维,是一种基于这一思维的重新认识、理解、分析和创造。
这就使作品既与原物相似又不同于原物。因此,我们可以在沈文燮作品中发现三种与观念相关的特征:一是依据与语境的关系建立和创造作品的观念意义。例如在作品《反刍》(木头、木工夹子)中,他根据空间将木头和木工夹子安装固定在白色柱子上,正是这种物质组合的关系激活了人的记忆、想象、沉思。而他的《笼中之鱼》则是在两个柱子之间营造了一个大的“笼子”,把无用之物的再使用,并与存在之物的重新建构,形成了主体与元素的和谐性。二是沈文燮擅长运用不同物质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某种自然状态与人工状态的新关系。他把木头与石头的关系处理成带有质朴而自然的美感,尤其符合人的身体要求,这也许与韩国家庭或餐馆中木制餐桌规定的人的身体坐姿有关,也就更接近人的日常经验和生活美学。又如他还把木头与钢、木头与玻璃之间相遇,确立了深沉的语言张力。在这种不同物质构成的新的关系中,木头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而钢和玻璃则是一种工业化的进化材料,它又是自然的反进化的味道。正因为它们的物质聚合才使其释放或暗示出消耗的能量。三是在艺术与非艺术、逻辑与反逻辑、形式与反形式中建立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一些物质材料石头、光纤、水、木头、钢板等本没有内在联系,但艺术家正是通过这些材料的关系、矛盾及“形式之前的形式”创造出超出人的想象之外的另一种物质的“生命”形态。
houghts on Clay, 87×32×40cm, Clay, 1992
2010年,沈文燮受北京今日美术馆邀请参加了《调节器:第二届今日文献展》,他创作的两件装置作品都取名《反刍》。在以报纸、光纤、灰砖、盛水盆而组成的《反刍》中,他有意用光纤把《北京青年报》、《中国健康报》以及其它报纸捆绑在一起,随意摆放在地面上,流动而萦绕的光纤发出绿光,其旁不规则地放着一些零散的灰砖。
于是,在这样的物质关系中,报纸传递信息包含了社会、政治和日常信息,而看似静态的缠绕每捆报纸的光纤发出绿光则暗示了鲜活而动感的状态。显然,沈文燮前辈着重强调的是关系与表现的方法,其观念的核心并不是对材料的创造,而是把材料的关系理解成它们的联合所产生的意义。
在由竹子、光纤、电形成的另一件装置《反刍》中,他特意根据美术馆巨大的空间尺度用竹子制作成了一个黑色长柱状的笼子,斜横悬挂在大厅中央,一条发出绿光的光纤从笼子中心穿过,它与其说是一个雕塑,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建筑物。它负载了沈文燮对儿时游戏记忆的迷恋和放大,对传统文化中虚空与存在的形象隐喻,对特定空间的介入和干预,这一切最终形成了与存在之物(其他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对话和协商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