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炼金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上扬,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家们开始考虑更加长远、深刻的发展命题,投资架构的多元化成为当时的主要潮流。
李勤夫有两个办公室,一个是位于浙江平湖的茉织华总部,这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办公室,因为它被建造成了白宫的模样,“当时跟日本人做生意,想着一定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日本人崇拜美国嘛,我就把办公室修成白宫。”还有一个是九龙山庄园的办公室,位于上海最繁盛的商业集结宝地恒隆广场顶层,整个66层都是李勤夫的王国,就在这里,李勤夫制定了九龙山庄园200亿人民币谋发展的规划。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在最具商业价值的风水宝地,制定出一个有如天文数字般的企业发展规划,有幸经历这种情景的人一定不会相信,就在30年前,李勤夫还在不知疲倦地背着成麻袋的螺丝帽到上海来卖,在每个螺丝帽上赚取仅以毫厘计算的利润。
李勤夫认为父母给他起的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勤劳地做事情”,于是从16岁开始就一直踏踏实实地做着很少赚头的螺丝帽生意。天道酬勤,1983年,21岁的李勤夫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当时的中国,正是产业结构发生巨变,改革开放全面纵深推进的历史性时刻,大江南北,举国上下都是一片飞速变化中的图景,浙江作为临海的资深“发达地区”,所经历的变革以及产生的新鲜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就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年仅弱冠的李勤夫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极为大胆的决定:以2000元的价格承包了一家濒临倒闭的服装厂。站在潮头的李勤夫不仅把这个当时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服装厂救活了—当年实现利润6万元,而且还把这间起先只有16个女工的小服装厂做成了行业标准,从阿玛尼到耐克,从杰尼亚到宝格丽,李勤夫名下的茉织华成为了OEM行业的翘楚,他甚至聘请了一位意大利世袭伯爵作为集团战略顾问。1994年到1999年,茉织华的产值利税和创汇额连年居全国服装企业首位。2001年,茉织华发行A股,成为最早一批上市的民营企业。
李勤夫:奢华与孤寂的方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上扬,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家们开始考虑更加长远、深刻的发展命题,投资架构的多元化成为当时的主要潮流。和出道时期的承包经营不同,李勤夫这一次是无意之间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当时有个邻居对我说,想要印一些发票,要进口一些机器,他知道日本的印刷机好,多买了两台,后来卖给我了。我找到平湖的税务局,劝税务局的领导印制一些正规的发票,这样假发票少了,税收就增加了。”无心插柳柳成荫,李勤夫就这样打开了一块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市场,茉织华后来成为人民银行、邮政局和国家税务局的定点印制企业,而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登机牌都是由李勤夫的公司印刷出品的。
就在茉织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之时,李勤夫已经开始了下一步发展的思索。“制造业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旧的厂房,旧的机器;订单完成的时候最苦恼,因为接下来很可能要面临倒闭,这是谁都不想遇到的。”李勤夫解决这个苦恼的方法很简单,便是上文所述的“九龙山庄园”,一个人与一场200亿元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