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怒自威,淡看风云,陈道明并不骄傲,他只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男人。
五月,最是舒爽温和的气候。劳动节这天,天津“滨海湖高尔夫球会”草坪上站满了擎着“长枪短炮”的记者。当一身白色球衣,皮肤晒得黝黑发亮的陈道明驾驶球车出现时,记者呼啦一下蜂拥而上,全然不顾这次“沃尔沃中国公开赛”和陈道明搭档的前英国公开赛冠军保罗·劳瑞。赛后,在主办方举行的记者会上,陈道明进门后选了最不起眼的角落坐下,这种低调的意图并没有打消记者们的热情。整场记者会上,十余位明星加上主办方老板,都被媒体无视。陈道明再次成为唯一的采访对象。
这,就是陈道明的魅力。不管你喜不喜欢,走到哪里,他都是主角,他都是焦点。
而他,越是想逃避,就越吸引你想靠近他,了解他,看清他。
陈道明
今年,陈道明最大的新闻莫过于主演张艺谋的新片《陆犯焉识》。虽然陈道明以模棱两可的言语回应,但在原版小说中,任谁都看得出答案。“陆焉识,一个上海大户人家的才子、会多国语言,很讨女人喜欢。被家人强迫娶了冯婉喻,只得出国留学,回国几经人生起伏的陆焉识因被判入狱,最终自尊凋谢。”这个故事里,有方鸿渐的特质,有《一地鸡毛》和《手机》中知识分子的曲折命运。中国男演员里,陈道明最具知识分子气质,又最善于演绎知识分子角色。那么,如果你是张艺谋,“陆焉识”还会有别的人选吗?
陈道明一直是导演心目中不可替代的角色诠释者。高希希选刘邦,非陈道明不用;《黑洞》里的聂明宇,仅凭陈道明的几个小道具,便超越了导演的设计;《中国式离婚》中的沈严,在陈道明建议下变身外科医生,让角色更加立体;《唐山大地震》中的军人只是个配角,却成了观众进电影院的理由⋯⋯一个演员修炼到如此高的境界,陈道明没有半点骄狂:“演员这个职业是需要运气的,碰巧,我比较有运气罢了。”
按照陈道明的逻辑,他是为了逃避上山下乡,碰巧进入天津人艺学员班;因为爱上杜宪,才去了中戏深造;上了中戏,碰巧演了《末代皇帝》的溥仪;因为演了溥仪,碰巧被《围城》导演发现,演了方鸿渐;然后一连串的运气,又都与这些“巧合”有关。陈道明反复强调,自己今天的成就不是源于勤奋或天赋,而是命运的推动,顺势而为达到了现在的位置。
在陈道明的演艺路径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过程,他早期接过一些商业“烂片”,但2001年之后开始减产,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人物。片酬和剧本,他毫不迟疑地选择后者。只要是喜欢的剧本,即使给不出相应的报酬,陈道明也倾力出演。反之,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再高的片酬你也请不到他。如果这样的坚持,被称为“拽”,那么陈道明正是中国最“拽”的男明星。
在陈道明的哲学里,只要是艺术,就不会出现一致的评价。早在《康熙王朝》和《大汉天子》时,陈道明就曾被质疑演技太过个人化、脸谱化。“人们对某种职业的认识分化往往会形式大于内容。这可能就是所谓像与不像。但我一般不太接受这些约束。作为演员,我觉得演什么像什么并不难。每个演员都有一个死角,永远会有一部分人褒你,一部分人贬你。一些人有一种本能的生理性抵触,茶余饭后,会把你大骂一通,艺术不可能达到一种完美。最容易的是今天演皇上,明天演乞丐。最难的是今天演物理老师,明天演化学老师,因为不好区别。”去年上映的《楚汉传奇》中,陈道明饰演的刘邦再度引发两个极端的反响:喜欢的人说他演活了刘邦;不喜欢的人觉得陈道明演技单一,演谁不像谁,都是陈道明,有股“痞”劲儿。这一次,沉默的陈道明开口为自己辩解:“我们谁都不知道刘邦到底是什么样,只有司马迁等历史学家们留下的只言片语。现在,所有的人都成了历史学家,这个东西就很难再满足所有人的胃口,因为到底痞成什么样不知道,我不知道,导演不知道,观众不知道,史学上也各说不一。但是我认为,如果张王李赵认为不是这样,那你再做一个刘邦,人们评论最后结果恐怕还是这样。”
沉吟片刻,陈道明缓和了一下语气,“我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对不喜欢的观众说声抱歉,不爱看你就不要看,80集,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