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的画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拍卖成交纪录不断被刷新。无论是2009年在中国嘉德广州夏季拍卖会上以2016万元落槌的《毛泽东全身像》,还是同年中国嘉德秋拍上以2021万元成交的《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再到2012年12月在中国保利秋拍上以2047万人民币落锤的《孙中山》,靳尚谊这三个字一直是千万级重点拍品的代名词。
现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这样评价靳尚谊:“他虽然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院长,其实却是一个单纯的美术家。靳先生作品的高明之处,在学识、在技巧、在阅历,但背后却是一种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画坛巨擘靳尚谊
就是这样一位在绘画艺术上有着很深造诣的学者,却一直秉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一个春意盎然的下午,我来到靳尚谊的家,那是北京北四环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小区。一进门,已经近八旬的靳尚谊便热情地招呼我来到他的会客厅。说是“会客厅”,其实更像是一间简易的大书房。两面全是书柜,一面是玻璃窗,还有一面靠墙处放了一张写字桌。整面墙的书架上插满各种开本的画册,地上左一摞、右一摞地耸起齐腰高的书报与杂志,原本不算小的会客厅被占据了大半部分,那张硕大的书桌上也左右各垒起两尺多高的书,只留下中间一小块可伏案的空间。“我现在不看理论了,更爱看文学作品。中外读物、新旧作品我都爱看。”靳尚谊一边笑着,一边沏了一壶茶。
聊起自己的绘画之路,靳尚谊抿了一口茶水,借用自己回忆录中的两个“漫长”来诠释:一是自己对油画艺术的掌握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二是“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这是更为漫长的过程。
与油画的亲密接触
1949年,15岁的靳尚谊考入徐悲鸿任院长的北平国立艺专。但那时的他,入学考试的文化课成绩仅仅是“合格”,素描成绩是当时20名甲等学生中的最后一名。数十年后回忆起这一幕时,靳尚谊没有一丝忸怩,仿佛在讲述一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那是一次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但当时的我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选择考北平艺专,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一旦考入,可减免学费。这对当时我的家庭环境而言,是个充满诱惑的条件。”在此之前,靳尚谊只是个爱临摹连环画的少年,为了准备入学考试,才第一次接触素描。
1950年,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也顺理成章地由专科生成了一名少年大学生。那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在这里度过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并在日后成为这个最高美术学府的掌门人。
“当年的中央美院没有油画系,只有绘画、雕塑、实用美术三个专业。学生们学习的创作形式既非油画,亦非国画、版画,而是年画、连环画、宣传画。”靳尚谊说,“当时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普及美术工作,为大众服务的美术工作者。”所以,这也直接影响了靳尚谊的创作生涯。鲜为人知的是,这名现代油画大家的第一次创作竟是一幅年画,名叫《互助组来帮忙》。
《果实》 73.3×53.7cm 纸上版画
1950年夏天,靳尚谊第一次接触了油画。一次美院学生到工厂体验生活,学校要求同学给工厂画一张毛主席像。本来这是比靳尚谊高一届师哥的任务,但出于对绘画的热爱,靳尚谊主动要求给师哥帮忙,他回忆说:“首先要根据毛主席标准像的照片,在1米高的画布上打上格子,画上素描,然后再涂颜色。当时的我觉得一笔笔把颜色抹在布上,再把它们衔接起来,有意思极了。”靳尚谊回忆起这段的时候,神情十分认真,“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油画,我想,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爱上油画的吧。”
大学毕业,靳尚谊留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主攻素描。其间虽然也画过几幅油画,但直到1954年,在“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上,他才第一次见到欧洲的油画原作。学校要大家临摹,他选择了一幅人物肖像《铁尔皮果列夫院士像》。没想到的是,一年后,这幅画的作者成了他真正踏上油画之路的启蒙导师,他就是苏联著名油画家、两次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康斯坦丁·麦法季耶维奇·马克西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