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菲利普·格雷厄姆早晚会出任最高法院法官,甚至可能成为美国总统。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出生于小康之家、没有背景的人身上,听起来十分出人意料。然而,让人更想不到的是这个幸运儿一眼就迷上了《华盛顿邮报》当时的女记者凯瑟琳·迈耶,更幸运的是凯瑟琳的双亲都把菲利普视如己出。这让菲利普个人的命运从政坛神奇地转到报业。1940年,两个年轻人举行了轰动整个华盛顿的婚礼,格雷厄姆家族与《华盛顿邮报》的结缘便从这里开始。
从小接受母亲的文学熏陶,菲利普喜欢写作,喜欢用文字去打动人心,匡正社会,倡导正义。1945年,31岁的菲利普听从岳父的建议全权接手邮报,并在第二年成立了华盛顿邮报公司。菲利普最初就带着改革的决心,要将邮报带上一条越发关注政治的道路。他从来不认为报纸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公共平台,他给邮报驻华盛顿特区的记者本杰明·吉尔伯特的指示十分明确:《华盛顿邮报》是社会进步的工具,严重损害国家完整和国内制度的报道不能见报。依靠菲利普的关系网,邮报开始了与白宫的密切联系。在20世纪50年代初,邮报已跻身华盛顿众多报业销售量的前三名。
格雷厄姆及迈耶在阅读《华盛顿邮报》
1954年,邮报在华盛顿最大竞争对手《时代先驱报》被收购后,《华盛顿邮报》顺利成为首都唯一日报,该举动影响重大,报纸发行量节节攀升,发行量增加两倍,广告收入也大幅提升。很快,它便超过另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华盛顿星报》,重挫它的发行量。直至1981年《星报》也未能崛起,最终宣布停刊。《华盛顿邮报》从而获得了在首都垄断的机会。这当中菲利普多方调动私人关系,积极施展个人魅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61年以1500万美元买下了纽约著名的全国性杂志—《新闻周刊》,此举使邮报稳稳地跻身新闻报业巨头的行列,不仅成为首都第一大报,并凭借旗下的《新闻周刊》对峙《时代》。之后,菲利普还买入了多家电视台,从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媒体帝国。
与他的成功密不可分的,是他任用的两位贤人。一位是他不惜重金签下的沃尔特·李普曼,受邀为《新闻周刊》撰写专栏。李普曼是美国当时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和政治评论家,他的加入,为《新闻周刊》瞬间注入了强大的血液。另一位则是督促他收购《新闻周刊》的本·布莱德利,这位二战后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在凯瑟琳执掌邮报期间,也为邮报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伴随成功而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身处事业巅峰期的菲利普开始变得不正常,进而患上了抑郁症,这多半是因他的理想主义和夜以继日的操劳。在患病初期他坚决否认自己有任何问题,暴躁地反驳提议治疗的所有人。他还表现出对妻子凯瑟琳的日渐不满,并与公司的一名女记者频繁出入公众场合,扬言要与她结婚。罹患躁狂抑郁症的菲利普,时而极度兴奋,时而消极抑郁,他感觉自己像一只困兽,周围的一切都是黑色的。在生命的最后6年里,尽管他偶尔也显得勇敢、积极,最终还是敌不过疾病的蚕食,在自家农场的浴室内扣动了扳机,摆脱了疾病,也摆脱了这个世界。这是1963年的8月,菲利普48岁。
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凯瑟琳
乔治·布什这样评价她:“她是一位真领袖、真淑女,是一代传奇。”她打入男性主导的新闻界,书写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辉煌,她入选国际新闻协会遴选的全球50名新闻精英人物,她是凯瑟琳·格雷厄姆。
1917年,凯瑟琳·格雷厄姆生于纽约市。父亲尤金·迈耶上半生在金融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后半生将潦倒的《华盛顿邮报》囊入麾下,并将其整饬为严肃大报。母亲爱格妮·厄恩斯特是德裔移民之女,曾任《纽约太阳报》特约记者,热爱艺术。凯瑟琳虽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充足的母爱,却也无碍她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