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 我把不需要的东西拿掉,就是极致的艺术。
“如果有机会体验别人的人生,我希望我可以当一回米开朗基罗。”Cindy每年有一半时间在欧洲采风,无数次的穿行在西斯廷、圣母百花等大教堂之中,她将自己从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中抽离出来,回到16世纪的中古时代,与艺术大师们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
对于Cindy来说,米开朗基罗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名字,他在她的生命中,是导师与挚友般的存在。Cindy相信这样的说法:“如果没有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竞争,就不会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前者是画家出身,后者是雕塑家,所以,只有米开朗基罗能将立体的东西表现出来。Cindy还喜欢这样一则故事:一些工匠面对一块石头不知如何创作,因为中间有一块大理石,但是米开朗基罗却说:“很简单,我把不需要的东西拿掉,就是极致的艺术。”结果,那块石头成了传世经典的“大卫像”。受到米开朗基罗思想的影响,Cindy从发力过猛、拼命累加的创作中超脱出来,开始尝试减法思维,修炼四两拨千斤的力道。就像中国的太极拳,轻轻一掌,能量无穷。
CINDY CHAO 2012大师系列No.2 创世纪系列手环与戒指
在Cindy的偶像LIST里,几乎写满建筑大师,除了米开朗基罗,她还欣赏高迪突破传统建筑形式桎梏,打破常规,重建美学系统的勇气。Cindy说自己是以盖房子的概念去做珠宝的:“就像盖房子一样,我的东西是很多层次的堆砌。先做基地结构,然后贴瓷砖,再拆墙壁。所以我的作品往往是先雕塑再拆再重整。”Cindy眼中的宝石,不只是一颗发光的石头,而是穿透它看到多重层次。“我会考虑蜡雕完成后,能不能镶嵌。珠宝是微型的建筑物和艺术品,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包装,看的人会了解它的结构和微妙性,会发现它其实是运用建筑的概念去做的。”所有建筑物都基于光线的来源。在Cindy做设计时,她会先将宝石放在不同光线下观察,直到发现让宝石呈现出最佳光感的角度再去创作。在360度视角下完成的一件件珠宝,几百颗钻石仿佛高迪建筑上斑斓的马赛克,镶嵌出3D立体的花朵、蝴蝶、叶片⋯⋯
在欧洲游历的时候,Cindy完成了“大师系列”。在与当地资深的工匠师傅合作的过程中,Cindy体验到唯有艺术是可以穿透地域、种族界线的语言,他们愿意为了Cindy而放弃大工厂订单,因为这些欧洲工匠敬佩Cindy在机械化时代,坚持纯手工制作的精神。这些见惯大世面的工匠,看到一个亚裔年轻女孩做出超越很多当代大师的作品时,宁愿损失金钱,也要参与到Cindy的创作中来。“我很幸运,父亲教会我雕塑,祖父又给我建筑师的头脑,所以他们看到我的实力,我很骄傲自己可以用作品去征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