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肇始 潮流之先
在香港电影里,以制作武侠题材见长的徐克是一个纵横三十年无人抗手的传奇人物,他 被称为“香港的斯皮尔伯格”,意在称许其过人的吸金能力。他的电影雅俗共赏,既能展现高超的电影手法,又能以强烈的趣味博取观众的欢心,从武侠、功夫、枪 战、爱情、喜剧、悲剧⋯⋯他从1979年的《蝶变》开始,就不断赋予香港电影新的形式和内涵,而在这其中,他又以武侠最为擅长。作为新派武侠的开山祖师, 徐克让许多武侠爱好者和影迷心中那种一直停留在小说和想象层面的武侠世界真正复活了,在他们的心目中,徐克就是风云激荡而又荡气回肠的江湖。这个传奇要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说起。
徐克原名徐文光,1952年出生于越南西贡的华侨家庭。和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 逊这些西方电影巨匠一样,徐克从小就表现出对影像的强烈喜好。十岁那年,他租来了摄影机拍摄了一段魔术表演,并在学校里放给自己的同学观看。从十三岁开 始,徐克使用8毫米摄影机制作短片。他的天赋还表现在美术方面,而这个天赋之后也一直延续到他的电影表达之中。但对他的父母来说,瘦弱的徐克作为十六个孩 子中的一个,并不是如何的出类拔萃。
1966年,徐克举家迁至香港,三年之后,徐克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南卫会理工大学修 读了一年的电影课程,然后年轻的徐克背起背包环游美国。结束自己的游历之后,徐克转到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学习广播电影电视课程,期间,徐克与朋友合作了一 部反映美籍亚裔生活状态的纪录电影《千钟万缝展新路》。这一阶段的生活在徐克后来与李连杰初次合作的《龙行天下》中有着非常准确的反应,正是因为这样的游 历或者说流浪背景,徐克才能一只脚踩在东方,一只脚踩在西方,以现代化的媒介表现方式表现一个东方人骨子里的浪漫与豪情。
1975年,徐克毕业之后,移居到美国的文化中心纽约,参与了一部关于唐人街的电 影制作,之后又为华人报纸和华语电视台工作。与此同时,徐克表现出了组织管理的建设性才华,他在当地建立了剧院社群。1977年,徐克回到香港,加入了电 视台,从事电视监制和导演工作。1978年,徐克拍摄了根据古龙小说改编的剧集《金刀情侠》,用精巧圆熟的技术和恰到好处的感染力吸引了大批观众,同时这 部武侠剧集也获得了电影行业的关注。徐克在武侠题材方面的表现力和控制能力初露端倪,但即便是当时最富有远见的评论家也不会想到,从这部电视剧集开始,一 个属于徐克的武侠时代从此发端。
和历史上每一个能够影响潮流的传奇人物一样,徐克拥有独特的天分、过人的专注,以 及踏实的行动主义纲领,但对于徐克来说,恰当的历史时机也至关重要。徐克回到香港的时候,正是传统的大制片厂开始没落,大众文化迫切需要新的银幕奇观,以 徐克和许鞍华为首的海归派电影人,从国外带来了新的制作理念,刷新了香港电影的技术及表现方法,称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旗手。
绝顶风光 黄金时代
1986年,在一个电视台的春节节目上,徐克和太太施南生,以及章国明、泰迪罗宾 等好友组成了“猛虎乐队”,穿着风衣,戴着墨镜在舞台上又唱又跳,乍一眼看去,根本看不出来眼前这个一副艺术青年样子的人就是那个已经开始誉满香江的徐 克。徐克在骨子里无疑是反叛的,充满创造力,这在他第一部剧情长片《蝶变》有着完整的体现。本片的拍摄得益于那部电视剧集《金刀情侠》—香港资深电影人吴 思远因为这部剧集而对徐克的才华充满信心,大力支持徐克拍摄《蝶变》。这部电影看起来是一部武侠题材,但徐克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恐怖、奇幻和惊悚元素,而 且大胆运用了颇具现代色彩的电影特效,其强烈而独特的语言系统、诡谲而夸张的风格诉求都凸显了徐克后来的特色;这些特点使得本片一下在和当时的邵氏武侠电 影区别开来,成为香港电影划时代性质的作品,而徐克本身也因为本片中求新求变的革命意志,而被誉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旗手。
哪怕是在新浪潮这样的颇富文艺色彩的电影潮流之中,除了电影方法的创造力之外,徐 克已经表现出了对商业元素的熟练应用,这意味着他将来有可能制作更加有影响力的作品。果不其然,徐克在接下来的几年之间里,表现出了一个传奇人物所应该具 备的华丽的上升曲线。在第一部剧情长片《蝶变》之后,徐克相继制作了《地狱无门》、《第一类接触》、《新蜀山剑侠》、《上海之夜》、《鬼马智多星》和《最 佳拍档之女皇密令》等影片。其中《地狱无门》和《第一类接触》在风格和世界观的设定上接近于《蝶变》的延续,风格和表述方法上对于当时的香港电影来说,甚 至有惊世骇俗之谓,这三部电影被称为“混乱三部曲”。《新蜀山剑侠》是华语电影史上的传奇,徐克大胆邀请了当年《星球大战》的特效团队,将一个原本老套的 剑侠志异拍成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徐克在本片当中表现出了对于色彩和人物造型的杰出天分,而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越了当时的时代,使得本片所赢得 的承认要比应有的推迟。拍摄于1981年的《鬼马智多星》为徐克摘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的桂冠;而《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更是成为当年的票房大鳄, 赢得了3000万港币的票房;如果在之前的电影当中,徐克所表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素养和传奇的苗头,那么通过这两部票房的大热之作,徐克正式进入了香港一 线导演的行列,很少有导演能像徐克这么顺利,在短短的数年的时间里,既能证明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又能向投资人证明在市场上的实战能力,同时赢得票房和口 碑。
1984年,徐克和自己的太太施南生创立了电影工作室,创业作《上海之夜》,这部 电影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历史大背景下的市井人物的悲欢,既有写实的笔触,也有浪漫的情感描写,这部电影在情感诉求上更加接近徐克后来成熟时期的作品:庄 重的生命意志和细腻刻骨的相依为命。从这部电影开始,徐克也正式和太太施南生开始了独特的、延续至今的夫妻档,电影工作室的所有电影都由徐克负责策划、编 剧、导演的制作,而施南生则负责电影内容以外的融资、发行和宣传,在一部又一部电影的辉映下,他们之间的情感也超出了爱人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他们长达数十 年的婚姻生活和职业生涯已经成为一段烛照现实的传奇。
徐克的电影几乎从来没有表现过日常生活,从来都是具有超脱意义的传奇掌故,而这份 传奇气息当中永远是具有明确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情怀,这一点大概要追溯到徐克青少年时期的移民生活,以及成年之后的海外求学经历。在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 的碰撞融合当中,徐克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文化归属当中,他的电影中最感人的部分,永远是关乎群体或者个体命运的呐喊。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则传奇来说,徐 克在根本上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