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叱诧风云的苹果,咬一口,缺一块儿,挑逗着无数人的小心肝。看着这个残缺苹果很美吧?它也是一步一步改进来的。草地、白云、溪流,苹果、牛顿、砸头。一开始的苹果logo,就是这种信心饱满的意象表达。乔布斯要传达的东西特别多,给设计师的要求也特别杂(我没有查证,这最开始的logo是苹果找了设计师,还是乔布斯自己在家拿画笔勾出来的原型),发明创造、创新意识、灵感、宗教,什么都有。
可大多数人看,就是没现在的缺一口苹果感觉好。
有过一篇文章,描述了世界十数家知名大公司的logo变化趋势。无一例外,都是越来越简单简化简洁。其实不光公司的视觉形象,整个这个世界的主流设计趋势,也是如此—越来越简洁。对一个设计师来说,什么样的设计算完美?不是在于无一物可增,而在于无一物可减。
蔡明:简约,比简单更复杂
于是简约主义成了一个流派。简约是文绉绉的说法,其实这就是“减少主义”,减少,减少,再减少。减到不能再少,就成了多,密斯·凡得罗说:“LESS IS MORE。”这很像我们老祖宗的双鱼太极图,从一个尾巴开始,慢慢量变,最后量变产生质变的时候,就成了另一条鱼。少怎么会是多呢?光看少,也许看不出多。但在一个空间、一个环境下看这个“少”,你会发现因为这个物件的少,造就了固定空间中其它的“多”。比如实打实的空间,比如更虚一些的想象、灵感。
全世界范围,先进也罢,原始也好,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里的每个阶段,人们都会尝试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任何跟艺术有关的领域,也都会直白地表达这种需求。比如建筑、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必然商业化、但更表达全民内心的设计。
但这个过程,多在文明的上升期。衰败期,或者消沉期的时候,艺术也会表达思想,但多半会用相反的手法,比如用华丽的装饰掩盖气势的衰落,就像小体型动物受到威胁时,会全身毛发张开,以让自己看起来很大个儿一样。
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我们可在建筑、艺术、音乐甚至技术中看到这种现象。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消沉期,社会的艺术表达通常会用相反的方式隐藏起来,屈服于一些装饰的诱惑,创造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