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累
江苏南通人,当代艺术家,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创作院,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徐累以传统美学的现代性为立场,同时具备世界艺术的复合视野,其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颇具启发性和代表性。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今日美术馆、马伯乐画廊(纽约/马德里)及伦敦、香港、旧金山、南京等地区的专业机构举办个展。
T 你认为东方文化最独特的魅力是什么?
从专业艺术家的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对整个艺术行业有哪些影响?徐累不说虚无缥缈的,说得形象一点,我认为相对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有一种特质,就是“柔”。“柔”不是没力量,而是很大的力量,就像水的力量,滴水穿石,柔能克刚;同时,“柔”又是高贵的,如丝绸的质地—从东方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不仅传递出物质文明,也传递出文明的气质,它是何等地典雅高贵;“柔”还是智慧的象征,意味着变通的能力等,可以引伸的意思还有很多。总之要讲东方文化的显象,这可能是一个说法。
东方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显而易见,尤其宋代以后。比如中国版刻的技术启发了欧洲铜版画,版画是复制的概念,对典籍的普世传播意义重大。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不仅比欧洲发现得早,在今天来看依然是很现代与超前的。举个例子,将时间的概念投射到绘画空间中,像《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山水长卷,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工作,人随山转,移步易景,西方没有这样辽阔的体验。西方到了立体派,才想到在一个平面上表现转着圈的视角。现代主义的起始就是平面化,而平面化就是东方艺术的特性。至于后来西方艺术史发生的事情,几个重要节点都是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
T 每位创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标签和绘画语言,而你的作品大多数都以传统的东方题材为主,为什么会偏爱这种风格呢?
徐累题材无所谓东方西方,就像做菜时的原料不问西东,关键是如何组合你的菜,如何组合你的意象。意象这东西比较私人化。我在选择意象符号的时候,会偏好用一些已有文化含量的旧词,以古诗饰新事,容易引起共鸣。当然也不一定就是东方独有的符号,我想要有人类共享的标的物,找到最大公约数,作品的容量就会大一些,能求证到己方、异方的同理心。比如,我在画面中会布置遮蔽、间隔的“中介物”,造成“间离”效果。东方一般用屏风,西方一般用帷幔,但这两种“中介物”我都用了,用屏风还是帷幔视情境而定。我喜欢做文化比较,比较后会有一些结论,进而成为我绘画的主题。
T 很多人说,东方文化中的山水、花鸟是激发艺术热忱的一大因素。就你本身的创作而言,哪些文化元素更能给予你创作的灵感呢?
这些独到的元素因何机缘出现在你的作品当中?徐累我素来不喜欢人云亦云,因此中国传统中的分科,山水、花鸟、人物都不能限定我。这些传统的东西我很敬重,也是我日常的滋养,但要我照着再做一遍,却觉得好无聊。首先我们不会比古人做得更好,也不会是古人的心境,装模作样反而没有诚意。今人应该有志气做出今人的样子,因此也就无法用古人的模式来要求我的作品。我是“四不像”,无法归类,但我追求古意,看上去还是有东方的情怀,这叫离经不叛道。平时我也研究传统,不过坦白说,和我的创作一样,我大路不走,偏行小道,对艺术史中的冷门更感兴趣,花了一些功夫研究艺术史所谓的“小名头”。其实也不是什么“小名头”啦(笑),过去我们一直过分遵从“文人画”的线索,摒弃“职业画家”,这不公平。我想从历史中发现一些遗珠,增添艺术史原本应有的分量。
T 每一幅画作都像一部作者内心视像的自传。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近40年中,你对画作风格的调整,或许也是你对自身、对生活的一种感悟。那么,你的艺术道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徐累我参与过的“85美术运动”奠定了我的艺术立场,那就是“现代性”。因此我不害怕重新往传统深处溯源,再回首,还是现代的立场。九十年代后,我孤身一人走自己的路,不在任何一个艺术阵营中。这条路很逼仄,就像画中的意思,是迷宫中的游移,东张西望,学古求今,整体上还是很个人情绪的。直到2010年以后,我结束了幽闭中的夜行,推门而出,豁然开朗,看到另一片天地,叙事性变为修辞上的意象,比如《霓石》、《互》系列和《世界的床》系列,东方和西方被我折中为一元世界,希望能从图像上破解文化冲突的难题。这三个阶段,好像有点接近“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自我修炼过程。
T 你希望借由艺术作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和理念呢?
徐累我想用“中庸之道”的智慧,将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汇在一个坐标点上。我不创造风格,我创建看法。T 在快节奏的当下,你认为东方生活方式应是什么样的?徐累邻国日本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版本,传统和现代相安无事,甚至互为变体。总之,要少安勿躁,走得太快的人,会将口袋里的宝物一路跑丢了,不急的人则在后面拾宝贝。慢一点就能看到多一点、细一点、深一点,你的生命也就在日子中延长了。东方生活就是细嚼慢咽,一切好像都是“养生”一般。
T 除了画画,你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喜爱的东方文化类型吗?
徐累能享于私人日常生活的,比如中国家具、文房、赏石,这些我都喜欢。留点儿心,加上有机缘,或许能如愿以偿。摆在家里,目之所及,你会时时被美好的事物包围。古物的生命也能为今人的生活带来生机,这是令人暗喜的事情。何况因为这些共同的爱好,能够结交到一些朋友,就更让人感恩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的、共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