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赛车事业二十年,成为职业赛车手也有十几年之久,程丛夫如今已经是中国的骄傲,他以孜孜不倦的训练、数以千万的资金投入以及诸多好成绩,填补了中国在国际职业赛车手上的空白,也让赛车业最发达的欧洲市场不再小觑中国车手的存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程丛夫始终将心态调整为“新手”,对待每个赛季、每场比赛,如初兴奋。
走进2018,他的目标非常简单—冠军!
新赛季目标—冠军!
今年4月到11月,一个崭新的赛季期开始了。为了这个赛季,程丛夫提前几个月就进入了备战状态,远赴欧洲进行体能训练、心理辅导,还要看大量比赛的录像进行分析数据。
2018年,程丛夫主要的任务是代表奥迪车队,驾驶Audi R8 LMS GT3参加宝珀GT锦标赛和亚洲锦标赛,届时知名的欧美车手都会参加。去年,程丛夫代表奥迪车队在这项比赛中拿到季军成绩,今年程丛夫的目标非常直接—夺冠!
想要取得冠军,就要达到人车合一的效果,在竞技水平外,还要保持高专注力的状态和平衡等,一切都要积极筹备好。程丛夫告诉我们,远赴欧洲,就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程丛夫驾驶的封闭式赛车内没有空调,在东南亚地区比赛时,车内温度高达60°C以上,身上还要穿着防火衣、保护服,对赛车手的耐力、体力、毅力都是考验。有赛车爱好者曾在知乎里提问“赛车内部温度高,是否容易导致车手体能迅速透支”的时候。程丛夫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体能透支的唯一原因是车手在比赛之前没有保持良好的训练习惯,没有将身体素质提升到自己拟定的标准。比如说去年在奥迪R8 LMS杯台湾站,比赛时车内温度达到65°C以上。这对于所有的赛车手都是很大的挑战。庆幸的是,我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较好,没有影响比赛的发挥。”
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程丛夫每天保持两小时的耐力训练,“打网球和骑车也是我喜欢的运动。”在欧洲期间,因为自然环境好,程丛夫的训练时长会提升到4个小时左右。若是在奥地利的冬季,他还会加一些越野滑雪训练,一天滑3小时,爬坡高度在800米到1000米,长度距离有30多公里,这样的训练对体能帮助效果显著。
体能训练得到保障的同时,心理训练也在同期进行。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冠军选手和优秀选手的差别可能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心理上。因此如何调整和控制好心理及情绪以应对比赛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对于运动员来讲是特别大的挑战。
程丛夫说:“其实无论比赛大小、国内还是国外,从准备上来讲,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车队都特别专业,提供的数据也比较全面,对于赛车手来说,只需要做好前期体能和心理素质的准备。”
当正式比赛开始后,坐在赛车驾驶舱里跑280还是跑310时速,程丛夫是感受不到区别的。“现在我们驾驶的赛车实际非常安全,它的压力和稳定性都非常好。所以,我们在驾驶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赛车的平衡,同时追求把赛车开到极限,不会过多关注它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因为赛车,追求的就是极限—刹车做到最晚,加油做到最早,直线的速度争取最快,才是全场单圈的首选。”
在程丛夫看来,赛车这项运动,虽然是赛车手在驾驶,但成绩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团队合作的。数据分析、赛车的调整、轮胎工程师、车架工程师,整个团队的合作都直接反映在车手的成绩上,这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创造成绩的运动。
梦想成真的小毛蛋
程丛夫1984年8月15日出生在北京,家人给他取了个乳名叫毛蛋;现在,他的微信名字还是“开赛车的毛蛋”。幸运的是,程丛夫从小就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6岁那年,在和父亲一起坐过山车的时候,小毛蛋沉稳的表情和对极限运动的痴迷,第一次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程丛夫从11岁起开始接触卡丁车运动,父母带他去香港、澳门旅行,在酒店看ESPN转播的赛车比赛,那时的程丛夫就想,自己要成为舒马赫那样的人。
不可否认,程丛夫的父母是支持他走到今天最大的“贵人”,赛车运动不仅在中国尚属小众,即使在国外,也是一项烧钱的运动,被誉为“最贵的一项运动”。最多的一次,程丛夫的家人一年为他的赛车项目支出一千多万人民币。程丛夫的父亲程迎国曾说:“你真是香槟拿着奖杯戴着花环,我十万、二十万没了。”即便如此,家人还是无条件地支持着程丛夫的训练。
让父亲印象最深的,是程丛夫12岁时摔断锁骨翻了车。他看着孩子苍白的脸,把他的头盔摘下来,衣服拉开,骨头就支楞在外面,“我问怎么样,他说这儿可能断了,因为我看到他的肩膀,锁骨一断肩就掉下来了。作为父亲来说,那种心疼肯定是撕心裂肺的。”但是程国迎在孩子面前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那一次他带着程丛夫去看病,之后再商量对策,一切都没有因为重大意外而变得慌乱不堪。而程丛夫也觉得父亲的支持给了他最大的安慰。
程丛夫说:“父亲教会我一个道理—‘哭没有用’!”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程丛夫从小到大很少流泪,而这样的性格也是遗传了父亲的基因。父亲为了比赛筹钱,一直很节省。为了让孩子能参加比赛,自己四处登门借钱,但为钱发愁的事儿从不对儿子去讲。
程迎国说:“其实我当时挺有野心的,因为见我面的人都夸我多开心活得多潇洒,实际上想要把那些个酸甜苦辣的事自己压抑在心里真的是挺难的。有时候面对辉煌的时候,心情也是甜中带酸涩的。”有一次在菲律宾亚洲冠军挑战赛的时候,经过严酷的竞争后程丛夫获得了总冠军,当时程迎国坐在那儿,感慨万千,那种空洞只有在升国旗奏国歌才被很好地弥补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培养和教育,让中国多了一位能够跻身国际顶级赛事的职业赛车手。
程丛夫在英国牛津大学进修汽车工程专业,看起来是情理之中的事。程丛夫进入大学后,他并没有像普通大学生那样去参加派对、到欧洲旅行,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赛道、训练、和车队上。“2006年正好是我刚进入职业赛车手的阶段,我专注的领域主要在赛车运动上,更多时间和精力也都在赛事上,但牛津大学的学习对我了解汽车工程的基础理论,有着很大帮助。”
2008年时,程丛夫对24小时的耐力赛认识还很有限,当时有个跑勒芒的车队少一个车手,彼时的程丛夫只接触过方程式比赛,他想让自己的发展更多元化,成长得更快,就选择了参加“勒芒”的赛事。这次比赛,让他对赛车竞技的积累有了很大的提升。在2008年6月举办的第76届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中国车手程丛夫创造了历史,成为参加这一著名赛事的第一位中国车手,并与两名队友一起,共同获得了LMP2组别的第三名。作为历史上第一位顺利完赛并最终成功登上领奖台的中国车手,他将自己的名字牢牢刻在了中国赛车史上。自那以后,程丛夫还多了一个荣誉—“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国第一人。
没有低谷哪见辉煌?
2016年,程丛夫遭遇了个人的低谷期。如今回头再看,他却只是浅浅一笑说:“对个人来讲,最大的进步往往不会发生在你人生巅峰的时候,而是在你最低谷的时候。因为只有在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你才能明白自己欠缺的是什么。这样的状态是最好的,反而是一帆风顺的时候提升的空间会比较有限。遇到问题不是坏事,重要的是要看自己以什么态度去面对。”
2017年,程丛夫的关键词是“积累”,他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并在2017宝珀GT锦标赛上夺得了季军的好成绩。
和其他的运动项目不同,老百姓对职业赛车运动的了解很有限,对赛车手的身份定位更是模糊,有些网友甚至会在网上质疑“赛车手也算运动员”?不少人误以为赛车手只是开车技术比较好、胆子够大的人。但程丛夫让我们知道,赛车手不仅是职业运动员,并且赛车还属于更加复杂的赛事。
作为赛车手,平时除了体能训练外,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自律性。“你并不会因为一场比赛临阵磨枪,就能长足地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提升比赛成绩。身体的磨砺要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和积累,一点一滴地提高自身的体能和耐性。这就是自律的重要性。”程丛夫强调道。
赛车和其他的全民运动不一样,一旦参加专业比赛,每一年,每个车手的车上训练都有天数限制。一般来讲,每一个锦标赛只能测试两天,都是在3月底或4月初左右完成,剩余时间更多的是靠自己安排。除了比赛以外,车手接触车的时间并不多。由此可见,平时的身体训练对车手是多么重要。而自律,则是赛车手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
效力过迈凯伦奔驰车队、大众车队、如今再到奥迪车队,程丛夫代表顶级车队参与了非常多的国际赛事。而在奥迪的6年时间里,给予了程丛夫很好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奥迪大家庭的气氛很和谐,尽管车手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开朗、有的人内向,但奥迪给予了所有车手以包容的环境。今年,程丛夫更了解奥迪赛车技术团队,也更有自信在比赛中发挥到最好的状态。
程丛夫的床边一直放着一本埃德蒙·珀西瓦尔·希拉里(Sir Edmund Percival Hillary)的传记。这位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运动员,也是程丛夫心目中的偶像。“在当时他所在的环境下,他的支持和条件十分有限,而且也没有前人留下来的经验,他的胆识、勇气、恒心和技术是全面的,而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每当自己遇到挑战、困难或面对胜利的喜悦时,程丛夫都会重新翻看希拉里的故事,让自己保持在平静状态,不偏离梦想,不打乱节奏。
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有一天,不能再以赛车手的身份驰骋赛道,程丛夫也不会沮丧,因为他还有更多的梦想等他去实现,比如:铁人三项、气步枪射击等这些他足以以半职业选手身份去参与的项目。而分享自己赛车经验,参与中国赛车事业的发展,车队建设和青少年培训等,也会是程丛夫未来可能涉足的领域。回到当下,这一季,程丛夫的目标是—冠军!
在中国,赛车运动不像奥运项目那样受重视,国家给予的支持非常有限。作为中国的本土车手能够走出去,生存在欧洲,与各大品牌的厂队签约,对程丛夫和中国赛车运动事业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程丛夫能够把兴趣爱好转变成工作,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但在赛道之外,他有个原则:只要离开赛道我就不会去飙车、超速。“我的工作,想要舒适驾驶是不太可能的,更多的是追求极限速度的快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多选择相对舒适的、家用性比较高且实用的车。毕竟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不在赛道上,就得安安心心、老老实实地驾驶。因为安全驾驶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周围人的负责。”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