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资讯帝国的教科书
Bloomberg这个词在中文中有两个对应的词条:布隆伯格和彭博社。至于两者的关系,用简单的方式表述就是布隆伯格一手创立并经营了彭博社。
彭博公司一开始的创立与布隆伯格的决心密不可分。在所罗门公司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当了15年的忠诚“士兵”之后,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企业家而不是雇员,要做自己的将军。在充分考虑了自己的资源、人脉和兴趣之后,布隆伯格找准了自己在证券和投资行业的优势,继而构想出了彭博公司的雏形:一家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公司。
于是,就在1981年年底,布隆伯格在麦迪逊大街租了一间不到10平米的临时办公场所,雇用了4个前所罗门公司的员工,正式开张了。可是谁又能想到这就此能发展到拥有遍布全球70多个城市、拥有3000多名员工的巨头企业呢?
彭博从咨询起步,而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销售业务是与美林公司的合作。他们为美林公司随身打造了专业终端机。在这次合作中,布隆伯格雇用了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在那个计算机普及程度还很低的年代,他们将笨重又复杂的终端机改造成了结构紧凑、价格低廉的工作站,并能为客户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作为第一批产品的22台终端机,美林公司就安装了20台,另外两台则留作研发。正是在美林公司交易大厅的这些机器,为彭博社赢得了好口碑。
迈克尔·布隆伯格
到1987年的时候,美林公司已然是世界顶级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商了。彭博公司帮助美林公司走到了这一步,而美林公司也使彭博在自己一个字都不要写的情况下进入新闻领域。因为,即便在其萌芽期,彭博系统就是一种适合用于播发新闻的设备了,能够为资金管理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价格、相对价值和走势等。而当时全美只有一家实时提供金融领域文字新闻的公司:道琼斯;在整个欧洲这样的新闻机构也只有一家:路透社。彭博社(Bloomberg News)把文字、数据分析和电脑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快就成为了全球新闻产业“三巨头”中的一方势力。
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农庄》中指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加平等。彭博社一直关注金融领域的新闻,但是为了更广泛地挖掘金融人物和背后的政治,即为了获得新闻报道资质,布隆伯格不得不进行一些真正的“农场革命”—从白宫记者常务委员会争取“采访证”。在数次遭遇记者委员会强势拒绝之后,布隆伯格没有退缩,通过间接的方式,终于在一年之后拿到了证件,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彭博社的业务版图。
说到最初的创业过程,从“事必躬亲”到“放手不管”,对于布隆伯格而言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公司发展的头三四年,他一个人兼做了管理者、会计、税务顾问、销售、客服,甚至律师的角色,而他也感受到了创业的激情和喜悦。在公司业务逐步扩展,自己的权力一点点移交他人时,布隆伯格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的甚至是失落,如他所言:“我是一个实践型的人,而不是战略型的。我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弄脏自己的双手。”在美国这片充满创业神话的土地上,布隆伯格的成功离不开他独特的价值观。他也一直强调,彭博社的管理哲学主要有两条:危机意识与重视人才。
而对于新闻业的理解,布隆伯格一直很鄙视用“表现形式”代替“实质内容”的做法,因为他清楚只有分析深刻、文笔精彩、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才是人们所需要的;技术会不断革新传播形式,但是自己的产品是内容,这一点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