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0年的春节,二哥刘永行为了让家人能在春节里吃顿肉,大着胆子在马路边摆起个电器维修摊。几天时间,二哥赚回300块钱,相当于刘永好10个月的工资!这件小事,却成了刘氏兄弟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兄弟几人商量,既然有技术,干脆开个音响厂。但当时的政策还处于摇摆、混沌的状态。这个想法报到公社书记那里时,书记气得拍案大喝:“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
刘湘、陈毅、刘伯承⋯⋯从古至今,四川从不乏百折不挠的行动派。刘永好和哥哥们,亦不是做白日梦的空想家。虽然对于个人创业的政策还不明朗,但是当上“万元户”,已经是刘永好的明确目标。几番讨论过后,兄弟们决定让养殖业开启他们通往财富的大门,便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刘永好的创业起跑线,虽然看起来毫无难度可言,但在80年代初期,刘家兄弟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份勇气和胆魄,是他们超越常人的资本。
在邻居的抗议声中,鹌鹑养得热火朝天,小阳台显然容不下几个兄弟的理想了,他们决定把事业做大,到古家村去办良种场。这一次,没有被扣上“资本主义”帽子,他们遭遇到的难题是资金。1000元启动资金,银行说什么也不贷。四个人变卖手表、自行车等家当,一鼓作气把厂子建起来了。“1983年的12月8日。”这是反复出现在刘永好记忆中的日期,虽然历经挫折,如今刘永好却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语气平缓,声音低沉:“那天特别冷,我们清点了一下良种场的成果: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并且带出了11个专业户。我们实现了当万元户的理想,而且是新津县第一个万元户。”
刘永好:我比时代快半步
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新希望集团”是饲料大王。但在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只有一家叫“正大”的外资饲料公司,几乎独占整个中国市场。鹌鹑养出雄厚资金的刘家兄弟看到了商机,决定参与饲料业的竞争。1987年,“希望饲料公司”在古家村鹌鹑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两年后,“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正式推向市场。
四个兄弟中,刘永好对市场和营销的把握最准确,他是中国民营企业中最早运用广告造势的企业家。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几乎都有着这样的记忆:坐火车时,常常能看到路边平房外墙上,用白粉刷着“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的标语。8寸黑白电视里,“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奶猪饲料就是精”的宣传语滚动播放。而这些,都出自刘永好的创意。口号虽然响亮,但渴望脱贫的农民向来只看重结果。而结果就是,“希望”饲料的效果比“正大”好,价格每吨便宜60元。只用了三个月,“希望”牌饲料的销量就追上了“正大”。在刘永好的市场营销攻势下,“正大”毫无招架之力,主动找“希望”达成一项协议—让出成都市场。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1992年,中国第一家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王石曾说,刘家兄弟是从传统家族企业向全新管理模式转型的最佳范本。这样的褒奖,来自四兄弟的团结。“干什么事,别想得太复杂,复杂了就没法执行、没法操作。”刘永好说,很多人对他们当年分家没有戏剧化的情节表示不满,“分家?就是简单的每人1/4,清楚、简单,省去了很多算计。”四兄弟中刘永言热心高科技产业;三哥陈育新管理存量资产;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扮演重要角色,到各地发展分公司,建饲料厂。资产平均划分,各占25%股份。1995年,新希望集团进一步“划江而治”,将饲料产业的26家分公司划分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兄弟俩采用罗马士兵分饼的规则,刘永行提出划分方案,然后从地盘到人员都让刘永好先挑选。整个集团没有分家,新希望集团的冠名权和商标作为无形资产为大家共有。新津饲料厂和科研所是老家底,由陈育新掌管,产权均分。在刘永好看来,忠诚于家族,是他们兄弟分家后各自成功的秘诀:“在企业很小、开始创业的时候,家族的色彩是很浓的。没有太多的考虑,绑在一起,要涨一起涨,要沉一块沉。”这时候,在我们面前的刘永好,头发理得短而整齐,身穿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里面是一件印着银色抽象图案的白色T恤。虽然脸上的皱纹如刀刻般清晰,但那双自始至终笑眯眯的眼睛和气定神闲的言谈举止,让他看起来比前几年年轻许多。宣布“退位”后,刘永好仍会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给刘畅指点,毕竟这是自己三十余年的心血,他比谁都在乎,都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