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非
那年,她只有13岁。
“如果拿武术冠军和现在商业上的成就来比,我觉得冠军更让我满足。因为体育是绝对值的,是最公正公平的,是有一个客观标准在那里的。而商业受很多主观因素影响,所以成就感没有那么淋漓尽致。”从李亦非舒展的表情看得出,她仍然享受回忆荣誉和那段时光的感受。的确,在那个传统文化获得尊重的时代,李亦非的成就感不仅来自一座奖杯。她和队友到各地演出时,当地孩子看到她衣服上的“北京队”几个字就已经崇拜得不得了。加上她的冠军头衔,13岁的李亦非每每出现在公开场合,都会被奉为“超级明星”。天津市长还邀请他们去小洋楼吃“大餐”。“你看,我还是很早就见过世面的。”李亦非有些得意地笑起来。
李亦非的人生之所以一步一个脚印,与这段时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练功教会我坚持和韧性,你看我外表脾气很急吧,但是我能持之以恒,这是童年长期训练的结果。在体校的时候,每天上课、练功、交作业,所有事情都交叉进行,培训出我同时驾驭几件事情的能力。现在我每天上班会列出十件事情,前三件是最重要的,分清轻重缓急是其中的关键。比如我女儿病了住医院,那世界上就没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终究,当运动员不是李亦非的梦想,她从小渴望成为一名“外交官”,随着年龄的增加,她开始对国际政治发生兴趣。转回到普通中学后,李亦非开始专心为考大学做准备。每天,从家到学校的路上,李亦非都会路过“北京外交学院”,这所当时只收高材生的著名大学成了李亦非唯一的奋斗目标。“我有一种信念,只要设定好目标,每天都向着它去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果然,白堆子外语学校一毕业,,她就考进了外交学院的国际法系。大学毕业,李亦非一心想成为女大使,想去联合国工作。为了达成目标,她持续发力学英文。老师同学纷纷劝李亦非放弃出国的念头,因为这所学校从未有过自费留学生。“我考了640多分的托福成绩,又申请到了奖学金。1985年,我成为全校第一个踏出国门的人。后来我很清楚,付出这些超乎常规的努力,都是因为我认为别人不能替我说NO,只要世界没有说NO,我都可以有机会争取。”
在美国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李亦非说她的留学生活是痛并快乐的。一方面,要面对残酷的赚学费的压力,不善表达的父亲看到她在美国窘迫的生活,也偷偷写信给她的母亲:“我们的孩子太不容易了!”另一方面,李亦非结识了大批良师益友,她甚至和当年同样拮据的李安成为朋友,还一起讨论过武术和电影。“记得李安当时对我说,以后一定要拍一部武打片。我给他讲了很多关于中国武术的东西,后来看《卧虎藏龙》,里面有很多我们当时聊过的痕迹。”
如果说练功是对于肉体上的折磨,那么学习对李亦非来说算是精神上的享受。她的大脑永远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对任何知识都饱含着热情。而这种积极的状态一直保持至今,并且让她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