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信仰
《四世同堂》让赵宝刚一举成名,他终于从钢厂调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但编制却是“仓库管理员”。对于这样的命运转折,赵宝刚揶揄道:“当时中心还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不许当演员,第二不给分房子,第三和爱人两地分居不解决户口问题。我毫不犹豫都答应了。这也意味着,我的演员生涯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给领导沏茶倒水的七年,也是赵宝刚在“中心”偷艺的时期,他在那里熟悉了电视剧制作的技术以及流程。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在摸索中前行,就在大家痴迷于《血疑》《阿信》这样冗长的日剧时,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剧组成立了。在“中心”工作的赵宝刚,近水楼台得到“导播”的机会。“导播”的职责是为导演进行辅助工作,比如很多台机器的镜头要切换,赵宝刚就要在控制室里切换镜头。戏拍到20集时剧本出了问题,急得导演鲁晓威一筹莫展。大胆的赵宝刚建议导演去改剧本,而自己主动请缨,代替导演导戏。别无选择的鲁导接受了这个提议,因此,《渴望》的后30集,货真价实的导演其实是赵宝刚。接下来的事众所周知,《渴望》红了,只是观众不知道这部戏有个叫赵宝刚的执行导演。
《我的青春谁做主》剧照
中国有两位造星大师,电影界的张艺谋,电视剧界的赵宝刚。与张艺谋不同的是,赵宝刚不仅盛产“刚女郎”,还培养出不少导演。一部《编辑部的故事》不仅将葛优推上中国喜剧第一把交椅,也捧红了导演冯小刚。冯小刚曾经对媒体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我第一次做导演就是跟宝刚学的,他教会了我分镜头和很多导演的基本知识,包括正反打、轴线什么的,可以说是宝刚让我走上了导演这条路。”
今天中国的一线明星,一半都出自赵宝刚之手。赵宝刚喜欢启用大众审美能接受的新面孔,比如徐静蕾。为了促成徐静蕾出演《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赵宝刚不惜和海岩百般争执,赵宝刚的观点是:“徐静蕾不能算漂亮,但她往那边一站,就让人特别舒服、顺眼。”之后的《过把瘾》里,江珊和王志文同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然后是《永不瞑目》里的陆毅和袁立,《像雾像雨又像风》里的陈坤和孙红雷,《别了,温哥华》里的李小冉和赵琳。但凡赵宝刚钦点的新人,无一不一夜成名。
执导20年,拍戏18部,赵宝刚当真不算高产,因为导演做得越久,对作品的要求就越苛刻。虽然外表给人以散漫、疏远的印象,但是只要谈到电视剧,赵宝刚的表情和语气便热烈起来。作为中国电视剧文化发展的见证人,赵宝刚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电视剧从起飞到腾飞的过程,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赵宝刚对电视剧文化的深刻见解不亚于任何一位专家学者。他发现,当今电视剧题材只能分为现实和民国、清末以前三个题材类型,但是后两类都有局限性以及政策上的约束,而赵宝刚一直对当代文化感兴趣,所以他逐渐趋向现实主义题材。
赵宝刚将现实题材又分老、中、青三个类型。“‘老’不能表现,一表现就全是丑恶和丑陋,国家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老年问题,也没法儿表现;中年情感的困惑、情感的枯竭,关于自由心态与家庭的责任、约束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也不可能去表现。”慎重思考之后,赵宝刚将目光聚焦在青春题材上,青春题材好看、节奏快,又能与这个时代紧密结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发社会的共鸣。在《过把瘾》《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爱在阳光灿烂时》后,赵宝刚被国人视为自己的青春偶像剧开创者。
自从《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青春三部曲陆续播出后,赵宝刚的青春剧引发了全民讨论,尤其在被称为“房奴”“卡奴”的年轻人当中,赵宝刚的电视剧给予他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看着80后、90后边重复着剧中幽默的对白,边与残酷的现实进行抗争,赵宝刚觉得自己不是在用作品娱乐观众,这其中蕴含了积极的社会意义。“我的作品要过了三五年还在讨论和思考,就能起到推动社会的作用。”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赵宝刚舒展出和蔼的笑容。其实,他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