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的由来
克里并非约翰的祖父继承自父辈的姓氏,如果不是1900年祖父申请改姓克里,美国今天的国务卿应当叫约翰·科恩。至于科恩这个带有明显犹太印迹的姓氏在那个反犹的年代会怎样影响约翰的祖父乃至父亲的命运,又进而影响约翰的命运,则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了。
1873年5月11日在奥匈帝国的贝尼施(今属捷克共和国)出生,约翰的祖父被取名为弗里茨,姓科恩。弗里茨的父亲本尼迪克特·科恩是当地有名的犹太啤酒制造商,母亲马蒂尔德·弗兰克尔是一个犹太贸易商的女儿。在一个仅有4300人的小镇,为数不多的犹太人在其中显得鹤立鸡群。1896年,弗里茨来到维也纳郊区莫德林,在那里经营舅舅阿尔弗雷德·弗兰克尔的鞋厂。弗里茨娶了一位来自布达佩斯的犹太姑娘艾达·罗维。正当这个家庭逐渐在维也纳富裕起来之时,一场反犹太运动席卷了维也纳。
克里
当时的维也纳市政府由基督教团体掌控,他们严酷地对待犹太人。尽管犹太人享有一些法定权利,但他们却很难在商业和军队里谋得高位,也不太可能从事教师、法官或政府官员等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弗里茨申请将自己的姓由科恩改为克里。理由有两条,一条是因为科恩这个姓氏是太典型的犹太人的姓氏,一条是他认为这个姓氏会阻碍他在军队里的发展。但是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克里呢?据说,弗里茨与一位家庭成员随手翻开了一本地图册,弗里茨闭起眼睛在一页地图上扔了一支铅笔,铅笔恰好落在了爱尔兰的克里县,他就选择它作为了自己的新姓氏。事实上,尽管维也纳有许多来自克里县的移民,克里却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仅仅改一下名字还不足以改变命运。1901年10月9日,科恩和妻子带着儿子埃里克来到莫德林的圣奥斯玛教区共同受洗成为了天主教徒。
更名自 1901年12月17日起生效,自此,弗里茨·科恩就成了弗雷德里克·克里,他的妻子成为艾达·克里。他们又在维也纳居住了几年,直到1905年5月18日这一天,克里夫妇从意大利港口登上路易斯号,举家前往新大陆淘金,成为维也纳犹太人移民到美国的先驱。
克里一家在芝加哥站稳脚跟,并在此发迹。克里曾在当地黄页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宣传“弗雷德·克里及员工”的商业咨询公司,克里的大名还列于专门记载当地名流的芝加哥蓝皮书上。
1915年,克里一家离开了芝加哥,来到波士顿奋斗。马萨诸塞是美国爱尔兰移民最多的一个州,克里一家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甚至有报纸撰文间接地暗示克里的父亲来自爱尔兰。除了长子埃里克,他与妻子又添了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理查德就是国务卿约翰·克里的父亲。克里一家人住在父亲。
他们在唐宁路10号有一所三层楼的大房子,离电车站只有两个街区,有一个住家的德国女仆,全家与女仆常去当地的天主教堂,去欧洲旅游的花销也不在话下。然而到1920年,克里家的经济状况急转而下,他们不得不卖掉唐宁路10号的房子,搬进附近的一套公寓。1921年秋天艾达带着次子与三子回了一趟欧洲,这趟旅行的目的不得而知。11月15日,克里留下遗嘱,把所有的一切全都留给“深爱的妻子艾达·克里,任她支配”。八天后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克里像往常一样离开家,来到他在市中心波伊斯顿街的办公室。中午大约十一点半,克里踱步来到著名的科普利广场酒店。
这家酒店在1912年开业,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豪华酒店之一。作为城中的商业领袖,克里自然是这儿的常客。但是11月23日这一天非同寻常。绝望的克里走过座无虚席的餐厅,向洗手间走去。正是在这里,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这个近一米九高、180斤的魁梧身躯倒下时发出的声响惊动了每一个人。弗雷德里克·克里死了。一位曾经帮助包括西尔斯在内的美国零售巨头改组、被报业称为社会活动领袖的人倒下了。这个消息上了波士顿各大报纸的头版,关于他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被疾病困扰,有说是精神失常,只有克里的孙女南希·斯托克斯雷格的说法听起来最接近真相。她说:“祖父挣下了三份家业,又全都失去了,当面对第三份家业凋敝的时候,他承受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