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在全民艺术家的时代,做最酷的自己
80后王璐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典型北京男孩儿,小时候的最爱是变形金刚,青春期因为崇拜科本而拿起了吉他。打口碟和可口可乐,广播里的相声和北冰洋瓷瓶酸奶,并行在他的生活里,东方的古典思维和西方的逻辑思考也都融合进他的血液里,并产生着化学反应。
成年后,王璐开始了自己在音乐上的实验之路,他既是电音乐队“耀乐团”的团长,也是众多艺人的专辑制作人及编曲人。他既是DJ,也是声音装置艺术家。在多数人还把iPad当作打游戏、看漫画的玩具的时候,这位一直走在流行最前沿的科技宅,就已经开始用它帮自己编曲。事实上,在过去的这十多年里,王璐一直致力于探索声音与多媒体的交互设计实践,尝试着将声像的科技性、实验性,融入大量生活与艺术元素,以达到视听的全新体验。
而每每被问及何为声音装置,虽然书本上有明确的艺术定义,但王璐想说的是,“艺术本身不就是看完书撕书的过程吗?对我来说,如果我在网络上放一首作品你听不懂,那我就造一个机器,你再来听听看,能不能听得懂。”
在王璐看来,这是属于艺术家的最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奥利给比安迪・沃霍尔要酷多了,抖音、快手、b站上的“艺术家”们,无意识地搅乱着市场,砸碎了所有人的认知。而音乐圈里也有各种声音发出,无论多么小众的音乐,都会有人追随,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王璐是在30岁以后,突然对小时候刻意屏蔽的戏曲与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是因为年纪到了才开始听得懂看得懂那些血液深处流淌着的中国古典主义,但是,与其深刻地分析自己,不如轻松流淌自己的表达,所以,与于淼合作,开始了全新的创作,借电子音乐来诵颂高山流水,用西方的科技手段来表达东方的哲学思想。
在全民艺术家的时代,王璐坚持做最酷的自己。
于淼:跨界与融合,源自内心的自然表达
于淼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习古筝,作为新一代古筝演奏家多次与来自法国、美国、挪威的演奏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出演于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国际音乐节、威尼斯国际音乐节、中法文化年开幕音乐会等世界性音乐活动,受到中西方音乐同行的一致称赞。其独特的现代演奏方式与东西方乐器的混搭,给予古筝全新的演绎。法国媒体曾称誉她为“将中国古典音乐艺术与中国当代创新、西方即兴音乐艺术出色结合的创新者和展现者。”
对于淼而言,她的音乐是有一个进阶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入门、学院、实验、创作这四个阶段。“入门的时候没有人教创作,民乐学院里的教学也都很传统,直到从学院出来以后,我才觉得音乐不应该只是这样去做,那时候开始接触爵士乐、世界音乐、实验类、噪音类的音乐,并参与其中做过很多即兴演出、跨界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更喜欢也更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向。我觉得这个顺序是对的,在学习传统文化和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后,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淼欣赏的艺术家很多,她喜欢坂本龙一的细腻情感和对音乐的态度,喜欢莫奈画里的虚虚实实,喜欢安藤忠雄极简极致中感受人性的建筑美学……而所有这一切的欣赏也都汇聚成了她在音乐上的审美与表达。
在过去这些年的演出中,于淼一直在不断地挖掘古筝与其他音乐类型碰撞出来的更多可能性,她不仅和国内外的古典、电子、爵士、摇滚音乐大师们合作,2014年起,更是开始了即兴舞蹈、即兴戏剧的音乐创作。对于淼而言,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的内核,都是来源于内心的自然表达。而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她最想做的其实是向内关照及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