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愉,1969年出生于美国华裔家庭,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房地产金融MBA及城市规划硕士。31岁被任命为洛杉矶副市长,负责城市的经济和教育发展。35岁加入海德思哲人力资源公司,担任国际高管猎头。现为作家和文化媒体创作人,2012年出版《30岁前别结婚》;2017年出版《30岁趁势而为》。
撩到好运才能成功
陈愉的出现让整个空间在一瞬间变得明亮和灵动起来,她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而这感染力便是源于身上散发出来的激情和热情。如何成为人群中最受欢迎的那个人是陈愉自小就研习的课题,研究结果也渐渐成了她自身魅力的一部分。你会发现,她实在太懂得与人沟通的艺术了,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就清楚意会到你婉转表达背后的深意。
在新书《30岁趁势而为》里,陈愉在与读者分享这方面的经验时提到,最重要的其实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根本就是倾听,通过给对方百分百的专注力,与之创造更深厚的联系。她说:“所谓的社交,不是你去一个派对发一百张名片,而是在派对上与两三个人能够有一个深入的沟通。”
在海德思哲人力资源公司担任高管猎头的7年间,陈愉曾面试了超过4000位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从他们讲述的故事中,她发现,每个人的成功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时刻—Lucky Moment,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那一刻开始的。
很多人都以为成功是天赋加努力,但仍有一些有天赋,一辈子努力打拼的人,依旧碌碌无为,因此这个等式在陈愉看来是不成立的,它们只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而必要的条件就是运气。“运气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面试了那么多成功人士,而他们都走出了重要的几步,才把运气撩到手。第一、机会通常都是别人给我们的,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要学会如何跟人沟通,如何让人喜欢你;第二,我们不能一辈子只待在一个领域里,在这个领域里,永远都有比你资历深、比你人脉广的人,而所有的新机会都发生在跨界领域。脱离原生文化融入新的文化实属不易,但却着实有效,最具创新头脑的往往是那些所谓的局外人,而这些偶然的机会和微小的初创优势,却常常随着时间转变为极大的优势。因此,当那个偶然的时刻来临时,你需要站在那里。”
事实上,她自己就是这一套理论的践行者。正是跨文化、跨行业、跨阶级、跨地域的职业经历,才成就了今天的陈愉。1991年,21岁的陈愉一个人来到洛杉矶,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助理。每天她把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后,就会去别的部门问同事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们也会把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交给她,从行政到财务再到销售,每个部门都得到了她的义务帮助,对于她不会做的部分,同事们也都会耐心地指导她。这样的学习和实践,使她成为这个公司除了老板之外,对每个部门业务都熟悉的人。第二年,公司有一个房地产开发的项目需要操作,作为跨界人才,陈愉自然便成了唯一适合的人选,她也迅速从助理被提升为房地产开发商。
白天工作,晚上念书的她,还将自己很大一部分的业余时间贡献给了城市公共事务。当时她的一个朋友在洛杉矶政府工作,负责监督和清查洛杉矶的保障性住房,她就每周用五到十个钟头帮朋友做义工,整整做了7年时间,由此成为洛杉矶住房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也正是这一段工作经历,年仅31岁的她,就在朋友的举荐之下获选出任洛杉矶的副市长。
在政府任职的四年中,陈愉负责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据当时的调查显示,洛杉机有53%的成年人不具备基本的英文读写能力,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大型城市。因此在任期内,陈愉便致力于推行提高读写能力和大学教育计划,这个计划覆盖超过十万家庭,其中大学入学计划还被时任加州州长的施瓦辛格签署颁布成为法律。
逆转的人生才好看
回望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陈愉说:“这是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小时候的她与现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羞怯、自卑、封闭,穿着从打折市场买来的衣服,留着老土的发型,戴着和可乐瓶一样厚的眼镜,每天都要经历无数个尴尬时刻,她感觉自己是一个站在世界边缘的小丑。
在陈愉出生的年代,中国在世界的眼里还是一个辽阔而贫穷、陌生而落后的地方,她的父母在读研究生期间相识并结婚,之后便搬到了华盛顿外的马里兰州,并在那里生下了她和弟弟。小时候,她家里没有电视,因为父母担心孩子们会被他们认为不道德的电视节目带坏。他们节衣缩食,就是为了能够在好的学区买房子,而陈愉读的学校几乎都是白人学生,很少有少数族裔。上学的第一天,她一句英语都不会说,老师们认为她迟钝,就把她放在特殊需求班,和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们在一起。后来她的英语有所提高,被调回大班,但那时的她对美国文化一无所知,当其他孩子聊起在电视上看到的内容,开一些有关的玩笑时,她只能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这一切让她的日子越发难过,她成了同学眼中那个奇怪的中国小姑娘,当别人午餐带花生酱和果冻的时候,她却带了葱油饼,而其他的孩子看见便会冲着她嚷嚷:“滚回中国去。”
“我是一个没有母语的孩子,不论是用英语还是汉语,我都没有任何渠道能表达自己,连自言自语的能力都没有。作为少数族裔,在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主流文化里长大,最痛苦的就是你也开始痛恨自己身上不合群的部分。小的时候我有一个固执的梦想,希望在第二天早上醒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金头发、白皮肤的女孩儿。但就像寓言里塞翁失马一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我才有了那种后天的动力去克服与周围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被孤立是一种痛苦的感觉,而这些经历却培养出了我的同理心,也正是因为我成长在这样的平行宇宙中,我才会如此努力去联结这个世界。”
二十出头的时候,陈愉最大的梦想是做CEO,她很快实现了梦想,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期,在31岁时达到了事业的巅峰。然而,当她从政府职能部门卸任以后,却突然发现,自己用那么多的时光追求来的权力、金钱和外在的认可,忽然一下子都没有了。那段时间她常常问自己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抛开洛杉矶副市长的头衔,我到底是谁?”
她用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答案。那个阶段的陈愉转任高管猎头,这份工作让她赚到了很多的钱,并且用寻找CEO的方式猎到了生活中的真命天子。陈愉在38岁结婚,又在39岁和41岁生孩子,生活得富足而平静。可是渐渐地她发现,生活里失去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激情。“那时候我才对成功有了新的定义。所谓成功就是实现梦想,而梦想有两个部分:一是激情,二是意义。激情是满足个人的需求,我爱我每天做的事,每天的工作都让我热血沸腾;而意义则是我的工作可以满足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创造价值。真正的成功,其实就是激情和意义的完美结合。”
作为曾经推动过洛杉矶教育发展的华裔领袖,陈愉受当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之邀去给学生们做演讲,用她自己的经验,去帮他们梳理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她将这些演讲稿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之后校内网、人人网,还有各类新媒体开始转发她的博文,随着读者越来越多,她发现,通过媒体的传播,她能够帮助到的人甚至比当副市长的时候更多。这件事让她重拾激情,当中信出版社第二次给她打来电话,邀请她写书的时候,她终于做出了再度转换人生跑道的决定—辞职并用一年的时间,创作了第一本书《30岁前别结婚》。
96岁再退休
陈愉18岁开始约会,恋爱经验丰富,但直到38岁才结婚。她曾经用一年多的时间,从人类学、神经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去研究婚姻这件事,一些研究结果让她有了一个新的发现:现代人和100年前的人类相比,已经是完全的新新人类,传统的婚姻模式早已不适用这个时代。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要想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那就必须在20岁前完成生孩子的任务,但现在我们的平均寿命比那时候要增加了一倍还多,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的婚姻面临很多的选择,但没有任何榜样可以作为参照。我们的母亲和她的母亲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她们的想法和这个时代是不合辙的。在当今诸多的离婚原因中,早婚是最大的一个因素。我们常说的爱上一个人,真的是爱吗?爱其实是一种能力,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具备这个能力的,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怎样去爱一个人,这是在课堂上、书本里都无法学到的,只有生命的体验本身才会教给我们。”
在陈愉看来,成长才是女人最好的归宿,没有遇到适合的人之前,并不一定要有婚姻。独立自主是亲密无间的前提,婚姻无法使人完整,让你完整的只能是你自己。今年是陈愉的本命年,48岁的她正在经历一场重生,她觉得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焕发着新生的力量。“我以前曾经很害怕30岁,后来害怕40岁,可是现在,这些事情我都不会去想,因为我一直都在忙着做事,每天都在自我创新。要把中文读写得更好,我要出新书,我要出视频栏目产品,我甚至都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照镜子,去问那些‘我是谁’之类的宏大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必须由我们每天所做的细碎的事情来累积实现。”
48岁的陈愉自觉比20岁的时候更美也更自信。在她看来,女人的自信来自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我们的想法与感受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越了解这些想法与感受,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就越大,自我意识其实是创造理想生活的第一步,当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时候,你的心里才会由衷地生发出平衡感和安全感。”
在对两个女儿的教育方式上,她更在意的不是每门功课得A+的成绩,而是更全面的发展,包括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交体验。从小她就想办法让她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从最简单的选择开始,让她们探索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宁愿她们做一个叛逆者,好孩子不能改变世界,叛逆者才能。我希望她们做最真实的自己,去创新,去改变,尽情伸展,带着激情和追求成长,去创造这个世界需要的好东西。”
对于未来,陈愉仍有很多的计划,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可能现在的自己都无法想象结果的事情,但目标却是一致的,“我希望帮我的孩子们做最好的自己,也希望用我的力量帮助中国社会的每一位女性。去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力。也许到96岁的时候,我才会去考虑退休和享受生活。”
过去的几周,因为第二本书《30岁趁势而为》的出版,陈愉一直在国内四处奔波与读者会面。作家的身份带给她很多新的机会。正如徐小平的新书序言里描述的:“把每一天当作新的起点,把每一个难题当作一个新的机会,把每一个目标当作一场新的冲刺,把每一次对他人的帮助当作获得自身成功的神谕……这是陈愉走过的路,也是把陈愉带到今日成功的明灯。”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