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评论员叶檀(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专攻政治史与经济史。从2000年左右走出书斋,撰写经济类评论,
现任《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评论版主编。经济领域的市场派,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
贸易战一旦停不下来,中国就应当有底线思维,有三大进口商品涉及到中国的经济命脉。
3月23日凌晨,摊牌时间到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向中国出口美国的大约500~600亿美元的高端产品征收25%的特别关税。中国当天公布首批反击商品名单,主要针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鲜水果、干果及坚果制品、葡萄酒、猪肉等,征收15%~25%不等的关税,涉及商品大约30亿美元。
中国制裁美国的农产品、食品,美国针对中国的重工业、产业链条、新兴产业。美国更狠,因为美国逆差比中国要大得多。早在3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收重关税,征收的税率分别为25%和10%,直截了当,剑指中国。
把中国的财富拿过去,中美资产负债表就均衡了,美国现在做的,就像上世纪80年代刺穿日本一样,只不过当时日本基本上不敢反抗。
贸易战一旦停不下来,中国就应当有底线思维,有三大进口商品涉及到中国的经济命脉。
首先是高科技产品,以芯片为主,中国绝大多数芯片靠进口,中国想买技术人家不卖,自己做,远水不解近渴。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值不足全球7%,连续数年进口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根据海关数据,中国在2017年的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达到2601亿美金,增长了15.6%,出口668.8亿美金,贸易逆差从2016年的1656.2亿美金增长到2017年的1932.2亿美金。
芯片是信息时代之魂,用于军事通信,电视、电子设备、计算机、照相机等行业,如果芯片进口下降,中国就不是全球电子产品中转站,不知道有多少在电子产业园的工人将面临失业。
其次,怎样保证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安全。石油、天然气是经济的血液。1月31号,美国能源部下属能源信息署 (EIA) 发布数据,中国2017年全年的日均原油进口量为840万桶/日,首次超过美国的790万桶/日,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也在上升。最近三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平均在1900亿方左右,平均进口650亿方左右,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35%左右。
国内天然气产量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天然气田从勘探、开发到运输、加工和销售,其周期一般需要5~10年),去年土库曼斯坦减少了供应,中亚天然气管道日供应量比计划低4000万立方米左右。恰好国内推行煤改气,增加了30%左右的使用量,就出现了大规模的气荒。
我们不从美国进口,就要跟中东、俄罗斯、巴西等国搞好关系,不可能关起门来靠烧柴、捡煤核为生。
最后,是民以食为天的粮食,保持18亿亩红线是必要的。我们老说,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一成就固然值得骄傲,但代价沉重。
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化肥施用量增长了三倍,但利用率仅32%,远低于55%的世界平均水平,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人均水资源为2050立方米,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在北方一些区域,由于水资源短缺,不得不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华北形成了大漏斗。
中国三大主粮中,小麦、水稻和玉米的自给率约为95%,中国粮食貌似挺安全,可仔细想想,中国从加拿大进口最大量50万吨小麦,不过是人均一斤而已。进口粮食,如果遭遇海盗、如果马六甲等主要港口拦住中国船怎么办?最可怕的是,中国出现粮荒,尽可能地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多头就会疯狂剿杀中国。就像有人所说的,到时候全球粮价涨幅,就不是一两次旱灾后可以比拟的了。
跟美国打贸易战,想清楚这三大难题。贸易难免摩擦,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然后背水一战。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