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
在刘钊记忆中,巴黎给他最早的印象,是初中时邻居叔叔家里的那本卢浮宫画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巴洛克时期的油画、维纳斯、蒙娜丽莎……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就是少年刘钊心目中的法国与巴黎。
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20岁的刘钊成为人人羡慕的“国家干部”。然而,当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商潮不断冲击着不甘心喝茶看报的刘钊时,他决心离开机关,开辟一条完全不同的前程。机缘巧合的是,刘钊“下海”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法国Parfum Christian DIOR驻中国代表。从此,他便与法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奢侈品”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上世纪对DIOR来说,朴素的刘钊象是一张白纸,需要他积累更多的见识与经历。为了让刘钊迅速进入状况,公司安排他去法国培训。第一次走出国门,刘钊去的就是那本“画册”中的巴黎。“下飞机后,人们问我对巴黎的印象如何,因为夜里抵达的原因,我迷迷糊糊的说不出什么。第二天,当我醒来,拉开窗帘,看着绿荫里的铁塔,到处都是老式建筑,这才知道自己已经身处巴黎。”而刘钊,也在这一刻,与巴黎一见钟情。
普罗旺斯夏季啊唯尼翁艺术节期间到处有各色表演
巴黎是个传统文化与摩登理念兼容并蓄的城市。在法国公司培训时,刘钊惊异于法国人精致的生活方式。“他们非常注重细节,比如美食,不仅好吃,如何吃,怎样摆盘,配什么酒,就连吃的过程,也都非常考究。”第一次去法国的刘钊一天要换三套衣服,工作、吃饭、晚上和公司同事去咖啡馆,都要入乡随俗地更换相称的服装,这让在北京一两天都穿同一套衣服的刘钊深切体会到法国人的生活文化,也逐渐了解到奢侈品行业的精髓所在。
从第一次的法国之行启程,刘钊再没中断过与法国的连接,并保持着每年至少去两次法国的频率。频繁的接触,让刘钊渐渐领悟到法国文化的真谛,也熏陶出他的浪漫气质与优雅的做派。“我喜欢一切有历史的东西,欣赏法国人保护古老文化的精神。”法国人对自己的老建筑进行再利用,让它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法国的房子几乎不会推倒重建,只做修缮和改造。这些观察,对刘钊后来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以至于他现在的家,就是以中国古典建筑为基调,在装饰上中西合璧,既有传统文化的格局和家具,也有当代著名设计师的花瓶和烛台。
上世纪90年代中,刘钊离开奢侈品公司,自立门户,在香港开办了服务高端品牌的公关公司。参与协办“路易威登老爷车拉力赛”受益匪浅。2004年,刘钊的公司成功协办了在太庙举办的“历峰顶级钟表展”,成就了京城一段佳话。2007年,他又帮Fendi在长城上举办了时装秀。“我喜欢做些有点疯狂和想象力的项目。”刘钊端起精致的骨瓷茶杯,喝了一口明前的新茶,继续娓娓道来。真正让刘钊与法国紧密结合的,是2005年他为“法国精品联合会”在恒隆广场做的一次“激情创意,法国精品展”。“当时因为工作原因,我临时被聘为联合会中国荣誉执行代表,协助做项目。项目的成功在中法双方的反响都很大。”展览结束后,“法国精品联合会”也正式向刘钊抛来橄榄枝,聘请他担任荣誉代表。还有参与在中国举办的法国文化年。就此,刘钊成为一个真正的中法文化交流使者。2007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兰西国家贡献骑士勋章。
巴黎奥赛美术馆
二十余年的法国游历,让刘钊眼中和心里的法国,与一般过客对法国的认识大相径庭。“很多中国朋友醉心于巴黎的繁华,而我却越来越喜欢巴黎以外的小城市和小镇。”刘钊喜欢去卢瓦尔河一带昔日法国贵族的聚居地。无法支撑巨大开销的遗老遗少们把城堡改建成客栈,在那里的客人,既能体会到贵族生活,又可以享受贵族们的家常美食。刘钊的经验是,只要有一本法国出版的《城堡与驿站》,每天住一家城堡,一个假期下来,也就对法国的贵族文化有了直观认识。北部诺曼底的自然风景多了一份狂野和自在,当然,大部分游客还是以南部为目的地,戛纳、尼斯的海滩,电影节、艺术展,全年无休地制造着高贵优雅的生活方式。普罗旺斯的7~8月,是薰衣草盛开的时候,这里是法国本土游客的乐园。各种人聚集在音乐节上,千奇百态。很多法国人全家则住进乡下别墅,享受片刻的悠闲。葡萄酒达人可以去波尔多、干邑、香槟区,还有勃艮第这些酒区,住在酒庄或小酒店里品酒,吃农家美食,和酒庄主人一起下地干活,感觉就像置身世外桃源。冬季则到阿尔卑斯山上滑雪。
提到法国美食,刘钊耸了耸肩,淡淡地说:“法国的美食遍布各个角落,无处不在。”刘钊喜欢拿着一本《米其林指南》,随性而往,从著名的酒店到乡下小客栈,对美食要求苛刻的法国人,从未让他失望过。“在餐厅选择配酒的时候,完全不用顾忌价格,因为法国的酒保总是推荐性价比最好的酒,而不是像国内这样,永远给你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