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累:游走在出走与间离之间的理性思考者

  1984年毕业后,徐累被分配到江苏省国画院。那一时期,正赶上“85美术新潮”的兴起,与每一个爱好艺术的热血青年一样,徐累留着长发、身着奇装异服,只身来到北京。“85美术新潮”深深打动了徐累,标新立异成了那一时期他追求的目标。1989年,徐累以实验绘画《心肺正常》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心肺正常》描绘了两重形象,一重是如肺叶状代表“心肺正常”的印章,另一重则是蝴蝶,“蝴蝶虽漂亮,但映在肺上就是病理了,越是美丽的东西就越接近死亡,借此表达表象与现实的矛盾。”徐累将这两个形象重叠。之所以称这幅作品为实验绘画,是因为《心肺正常》创作于宣纸上,但颜料用的都是丙烯。“那时候,我认为国画是脱离时代的东西。”徐累说。

徐累:游走在出走与间离之间的理性思考者

徐累《夜中昼》 Day in Night   纸本Paper,65×112cm , 2011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谢幕之后,“85新潮”那批艺术家开始在反思中各寻各路:一些人出国、一些人选择留在国内。到了90年代初期,国内开始显露出几个不同流派,如新文人画、近距离、政治波普以及玩世现实主义等。徐累也问过自己究竟该去哪里?那时的他,对意识形态化的当代艺术圈话语权纷争已心生厌倦。“但我不愿意回到文人画系统里面去,那是我在‘85新潮’期间猛力批判过的对象。我抗拒现实主义,更不接受讽刺的艺术。我选择退避到旧时光中。”他说,“从那时起,我有意从热闹的视线中游离出来。”

  厌倦了前卫思潮的徐累回到了江苏老家并决定回归传统,运用自己最为熟知的中国传统材料来绘制现代画,同时在画中继续沿用“文学修辞”的偏好。一时间,“既古代又现代”的视觉语言使他在艺坛独树一帜却并不被大家看好。传统中国画界认为他越界太多,当代艺术界又觉得他相对保守,反倒是徐累并不在意,一句“笔墨不随时代”落得逍遥自在。

上页    1     2     3     4    下页


您看完本文共用了秒,分享至 则只需1秒
进入TARGET致品网新浪微博
进入TARGET致品网腾讯微博

        关注TARGET致品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luxtarget”后,您可以分别回复关键词,徐累、艺术家、工笔水墨、创作,获取更多相关微信。

 您可能还有兴趣的内容:
  • 面对感觉,语言那样无力
  • 人物|任哲:“我希望成为这个行业的英雄”
  • 北京四季酒店推出“驻店艺术家”计划
  • 任哲|独行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