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艺术必须真诚
有形象的绘画
看到刘小东工作室时,令人诧异,工作室外表朴素得好似农民工宿舍,与他世界知名华人艺术家的身份极为不符。工作室内也是简单至极,除了创作必需的颜料、画架等没有多余的物品,而面前的刘小东,风尘仆仆但又内敛沉着、温和平淡,与他作品一样朴素安静但散发着力量。
17岁那年,刘小东像很多艺术青年一样怀抱艺术理想离开了家乡辽宁金城去北京。美院学习、出国深造、留校任教,与很多艺术家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相比,刘小东的艺术之路顺利得让人羡慕。但他却不甘于安逸的象牙塔生活,经常选择在非常普通的场所创作,例如路边、饭馆、垃圾堆、作案场景、工地等等。画面的主体也都是普通人,例如一个受伤的骑自行车人、正在玩儿火的小孩们、在等待中蹲伏的人们以及正在工作的工人。作品中的主角是他认识和拍下的影像,都是普通老百姓,如朋友、家人、士兵、学生、无名的过路人及临时工。日后那些关注“小人物”的作品确立了他作为现实主义新生代艺术领军人物的地位。曾有批评家说:“从现实的角度看,刘小东的作品是幸运的,他的画基本上是写实的,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同时又有现代主义的东西,也容易被西方认可。”也许就是这种幸运让刘小东固执地画下去,只画自己能看见的东西,因为“我相信眼见为实”,刘小东说。
2000年之后的《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成为了刘小东创作新阶段的代表。“三峡作品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无言的立场,”艾未未曾这样尖锐地评价过。但令人无法预知的是这些“伤口”和“立场”赶上一个消费疯狂的时代。2006年他表现三峡底层苦难人们的作品《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的高价被拍下后,挂在标志身份地位的高级会所里。这种现象会让有良知的艺术家内心纠结不堪,艺术家一方面以艺术抗拒消费,一方面又难以阻止自身成为一个消费符号。此后刘小东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天价落锤已成为常态,但他却颇为幽默地说:“作品像我的女儿,出了画室就是18岁了,成熟了,跟谁结婚我管不了。”无论如何,资本为他开辟了更大的空间,让他可以去画任何内容。比如性工作者、农民工、明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