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著名经济评论员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专攻政治史与经济史。从2000年左右走出书斋,撰写经济类评论,现任《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评论版主编。经济领域的市场派,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
未来有可能是资本家主导实业家的时代。原因有三:
一 资产泡沫化导致货币越来越多,央行可以紧缩货币给证券货币市场暂时降温,但大趋势无法逆转;
二 无论是国企的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还是民企的产业升级等等,都需要握有大资金、具有丰富的金融与实体经验者进行大规模整合;
三 人民币国际化的负面效应之一是导致外资流入,只要人民币国际化势头不减而中国实体经济还能支撑,这一趋势不会改变。
年初,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6.5885,这只是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每年上升幅度将在5%左右,但人民币国际化的闸门已经开启,资金势不可挡。这既因为外资觊觎人民币升值、利率升值、资产升值,更因为各地政府借外资之力整合资产的原因。
摩根大通与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国内企业合资组建的合资券商公司全部获批,可以展开国内股票和债券的承销发行业务,五年后展开证券经纪业务。高盛、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和瑞银集团早已登陆中国。这并不是全部,去年以来,黑石、第一东方、里昂证券、凯雷、TPG等外资PE机构纷纷在中国设立人民币基金。
外资基金以前遭遇的最大的困难政策门槛、资本项目管制门槛,因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当在政府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这一规定使境外LP(有限合伙人)无缘境内人民币基金。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地方政府的热情,困难正在消融。
我国面临着国内资金使用效率不足的瓶颈,在亟需产业升级的东莞,6000亿存款沉淀在银行,企业之间的整合仍然处于较为低端的层面。事实上,依靠政府优惠政策的推动,到现在为止,东部一些企业仍然在三来一补的环节中不能自拔,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与制造业已颇有取代之势,基金、投资公司大举进入中西部。
如果说以往中国的资金是从西部往东部流,是从农村往城市流,那么目前中国的资金则是从东部往投资公司流,往私募股权基金流、往信托业流。笔者就了解一些沿海地区受困于产业升级的城市,受到投资公司的来回扫荡,成为中国资本与货币市场的重要募集地。这些地区在制造业受困、投资房产挨批、投资股市被套之后孤注一掷,或者存在银行坐看天天贬值,或者交给高收益的投资公司打点。衷情于实业的人往中西部迁移,而衷情于资本市场的大鳄,自己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角,实际上是完成了从实业家到资本家的蜕变。
外资进入来势汹汹,着眼于中国产业的整体布局,从东到西资源布局步步紧逼,对于有潜力的制造企业绝不放过,对照我国著名的中投公司在境外的投资收益,且不说国外金融机构在我国银行的上市潮中所获得的收益,就说大摩退出中金就获得了7亿美元的巨大收益,外带允许成立合资券商深入中国内地,而新发展退出新桥五年收益翻了7倍。这是一场洗劫,事实上深发展并没有因此成为一家特别市场化的银行,只是以往的坏帐通过资产整合一笔勾销。
如果不警醒,深发展的悲剧肯定会重演,也就意味着中国大型国有银行上市遭受的痛苦还会再遭受一遍。目前基金已经在包括农业、矿产、消费、医药、环保甚至制鞋等领域布下天罗地网,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这几年将是全球资金的乐土,而中国的所有产业链将由资本家与实业家合作,重新构造。
如何善用本土资金,打造本土资金的竞争力与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主要银行上市后,再次摆在我们面前。善用本土竞争力,中国将迎来产业升级的黄金年代,制度推进乏力一味依靠外资,中国将在一段资本玩乐时光后,迎来内外债高涨的凶险岁月。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